——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 曾孜荣,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昆仑山有什么宝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昆仑山有什么宝藏(神秘的昆仑山底下埋藏了很多宝藏)

昆仑山有什么宝藏

一部“纸上电影”的故事探秘

——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 曾孜荣

《宫》 色粉画 70cm×110cm 2016

李尤松是我熟悉的一位当代艺术家,他长期关注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许多画作都基于某段历史背景而展开叙事,同时对历史上的这个空间进行重新想象,从这个角度来构架作品。可以说“历史”一直是他想象的来源、创意的原点。

《旅》 色粉画 55cm×35cm 2016

他尤为关注的是,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后来有次和他聊天,了解到他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后,有十年都在画清代相关的题材。他说:“清代是中国历史从封建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时期,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既为时不久,又充满了神秘感。”所以看到他将新作《彗星袭地之昆仑陨石》的背景也设定为清代,我一点也不意外。

这个故事中的主角“皇帝”,大致是以乾隆为主要原型,但具体形象又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融合体。他们都勇于开疆扩土,对自然科学感兴趣,还喜欢微服私访,这样故事中“皇帝”去昆仑山探访也就合情合理了。我在古画《雍正行乐图》中,看过雍正皇帝戴上假发、穿着洋装,cosplay(角色扮演)成西方贵族的样子;在《彗星袭地之昆仑陨石》的开篇,正好有皇帝身穿洋装,宫廷画师为他画像的场景。“若望”是个教名,泛指天主教里的圣人,很多有地位的教徒也会用,故事里的“若望”,按时间来看大概是以郎世宁为原型,并不对应明末清初那个汤若望,但他和汤若望的身份属性是一致的,是为中国朝廷服务的西洋传教士的代表。

《天文台》 色粉画 55cm×35cm 2016

在这个故事中,最后对解决危机起决定作用的“华西子”属于昆仑派,这个设定显然受了金庸先生的影响。金庸武侠小说里也有昆仑派,书中有一部分,皇帝带着若望他们去昆仑山寻找世外高人,发现玉虚顶上几位奇侠正在比武推举领袖,这个章节李尤松几乎是在写武侠小说了。

据李尤松说,他对昆仑山的神秘很感兴趣,昆仑山底下埋藏了很多宝藏,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他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有一种说法:昆仑山附近的塔里木盆地其实是外星飞来的一块陨石撞击所形成的巨坑。因而故事中认为昆仑山埋藏着陨石,这些陨石含有巨大的能量。科幻小说领域有一种提法叫“丝绸朋克”。所谓丝绸朋克,就是将中国古代有趣的工程技术魔幻化、夸张化。从这个角度看,这部漫画也可以说是图像版的丝绸朋克。

故事结尾是昆仑群侠运用各自的功力,得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与宗派的法师加持,最后调动出昆仑陨石的能量,利用同极相斥的原理,将即将袭来的彗星拒于地球之外。其中萨满是泛神化的古老信仰,萨满教从北欧、俄罗斯、蒙古到北美洲都存在,具有国际性。因此在彗星来袭的最紧要关头,是通过萨满的力量让全世界的民族都知道了拯救地球的方法,画面上出现了不同种族的萨满师,有非洲黑人、欧洲白人、美洲土著等。

需要指出的是,故事里“扶桑”这个概念并不是指日本,而是指美洲。有一个传说是印第安人来自亚洲北部,他们就是黄种人,和亚洲文化的关联度很高。所以李尤松脑洞大开地设想——夸父的后裔,为了追逐太阳,四处行走,他们每发现一处陨石,就建造一座金字塔,一直把金字塔修到了南美洲。

李尤松在准备创作这个故事时,正好读了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里面有教会和光照派的斗争。丹·布朗的小说里还有大量的符号,他就像一个符号学专家,在小说中将众多符号信手拈来。李尤松显然受到了丹·布朗的启发,这个故事中也有不少符号,而且出现得有根有据又合情合理:有教会和光明神教,巨石阵的形象,金字塔的符号,藏传佛教的唐卡,上帝之眼,还有象征水、火、土、气的符号……据他研究,和西方光照派接近的教义在唐朝的时候就传入汉地,那时叫拜火教,由波斯传入。还有“光明之眼”里出现的“规”和“矩”,其实在中国神话图中伏羲和女娲就一人拿一个……这些符号来源多样,表达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互补,符号所蕴藏的能量,也可以调动起来共同为人类应对危机服务。

当然,最令我击节赞叹的是李尤松的绘画技法与构图。他用钢笔加水彩,寥寥几笔勾勒出的人物造型,像速写一般简明、写实而又略带夸张。画面的构图更是丰富多样,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时而仰望苍穹,时而俯窥低谷,时而平视原野……整部漫画像万花筒一般变化多端,像蒙太奇一样精彩纷呈,不啻为一部他一个人创作的“纸上电影”。

《夜》 色粉画 65cm×110cm 2016

图书推荐:《彗星袭地之昆仑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