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简称就是晋,号称三晋,说到晋国,就得说三晋。说到晋国,就不得不说晋文公,开启晋国霸业的传奇人物。

今天简单说说,晋文公为什么能一战称霸?

还是个问题?晋文公这么厉害的人物,必须称霸啊。

那么,晋文公厉害在哪?

是流亡19年,身边始终跟着一群厉害又忠心的人,还是说晋文公退避三舍的信义精神感化了谁?

没有什么天之骄子,命中注定。

晋文公的班底,上一篇讲过了,并不是全是跟着他流亡的人。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是晋国的一个计谋:

一个是狐偃说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让楚国理屈,削弱楚国的战斗力,“楚众欲止,子玉不可”,这样晋国就能提振军队的愤怒值和战斗力。

二个是离开楚国的既定战场,退入晋国的纵深势力,相当于是以逸待劳了。

三个是晋文公确实怕楚国,不想跟楚国正面对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晋文公退避三舍之后,楚国跟进了,晋文公晚上做了个很经典的梦,梦见被楚成王压着啃脑髓,你说他这不是怕吗,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晋文公做这种噩梦,不就是怕嘛。不过,狐偃这个狐公解梦也很经典,“老外甥主公,吉兆啊!”

晋平公游于河断句(时来天地皆同力)(1)

说得晋文公一愣一愣的。狐偃又说,“1.你面朝上,得老天爷的垂青啊;2.楚王趴着,这不就是伏法服罪嘛;3.脑子是个好东西啊,说明你是用脑子收服了他。”

晋文公沉吟片刻(还是愣住了嘛),“嗯,你说得好像还是有些道理的。”

就算城濮之战打赢了,晋文公还是不能释怀啊,对楚国的畏惧心理还是存在的,直到听说楚国令尹、大将成得臣被楚成王赐死,才得以释怀,因为楚国这个鹰牌大佬终于死了,晋国不用再一次正面对抗楚国了。

及连谷而死。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馀毒也已!蒍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这里才说到正题,晋文公能成为晋国首霸,也是有原因的。

晋文公也像齐桓公一样,虚怀若谷,能听谏言。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重用了仇人管仲,成为春秋首霸;晋文公选择原谅了寺人披,得到一条忠犬,晋文公选择原谅了小臣头须,千金买马骨,选择两个原谅,晋国国内一些反对派、中间派,才慢慢归心。这不就跟后世刘邦一样吗,刘邦得天下后,也是在张良的建议下,先封雍齿,因为雍齿总是跟他作对,多次背叛他,刘邦对他恨的是咬牙切齿了,阵营里的人差不多都知道。

晋平公游于河断句(时来天地皆同力)(2)

晋文公很好的整合了国内的各类势力。国家再强,内部派系整天互掐,左右掣肘,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这虽然不是实质性的分裂,也是巨大的内耗。就像晋惠公、晋怀公,国君跟大臣互掐,内部派系人心不稳,不能团结,根本就成不了大事。

上一篇文章,晋文公的班底,公元前633年,经过三年整合,晋作三军。

中军将郤縠,中军佐郤溱

上军将狐毛,上军佐狐偃

下军将栾枝,下军佐先轸

晋文公的车御荀林父,车右魏犨。

这是晋国的顶尖职位,就是内部充分博弈,晋文公充分权衡,尽量做到最大化的体现,

晋文公团结了国内各个主要宗族势力。

晋文公慧眼识珠,或者说运气好,赵衰、狐偃、胥臣等人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尤其是重用了先轸,城濮之战才得以胜利。为什么这么说?出兵救宋是先轸的主意,后来中军将郤縠去世,先轸跃升中军元帅是先轸他的运气,也是晋文公的运气,破除楚国一换二的阳谋是先轸的计策,城濮大战里面的一些技巧是先轸的统帅,在当时是比较前卫的(按当时的礼仪,就是不道德不君子),要是换作郤縠,肯定是不好意思用的(郤氏当时的处境,必然畏首畏尾)。

时来天地皆同力。晋文公是公元前636年登上大位的,城濮大战是公元前632年发生的,给了晋文公充分整合国内势力的时间,其实,公元前630年的冬天,楚国就开始讨伐宋国了,公元前630年的秋天开始,楚国就已经把宋国给围住了。公元前632年的春天,晋国才开始出兵,但也没有直奔宋国,而是在外围捶捶打打,夏四月才爆发城濮大战。

另外,还有件事对晋文公也很重要,发生的可以说是正当其时,就是周王室的内乱,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勤王,天王赏赐了四块地给他,晋文公才能将手伸到中原这边。

“与之阳樊、温、原、欑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这件事才是一件对晋国极其利好的事,晋国既得土地,又得地缘。

晋平公游于河断句(时来天地皆同力)(3)

晋国自身的实力确实强大,这才是晋文公称霸的底气,也是晋国的底色。没有强大的实力做支撑,不容易称霸,更不可能称霸200年。后面再讲,为什么晋国的实力为什么确实强大,是如何强大的,晋国的底色是什么样的。

晋平公游于河断句(时来天地皆同力)(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