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师恩仁爱,岂能忘怀

如果,我们尝试用文字记录

关于“我的老师”的故事

你,会回忆起什么?

您伴我一程,我念您一生。那些定格在记忆深处的画面,或感动,或欣喜,抑或有些许失落……连缀成我与老师的故事,连缀成绵延记忆里历久弥新的永恒。

新学期开学,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的老师们,以纸笔感念师恩,深情讲述“我的老师”的故事。

温暖质朴,娓娓道来。

有些“我”,是学生眼里、字里的“我的老师”,而我曾经也是一名学生。在这个教师节,我,一名教师,将跨越时空,写下“我的老师”的故事。

有些“我”,是老师口中、心里的“我的学生”,何其有幸,遇见您,亦师亦友的守护。在这个教师节,我,您今天的学生、您永远的学生,将以纸笔感念师恩,写下“我的老师”的故事。

“晚报教育”,9月6日起以每天两篇的频率,展示这些育人故事,也以此向天下师者表达敬意!

新教师培训班上认识了张云青老师

青春活力教师风采(嘉兴五高老师笔下的)(1)

嘉兴五高 英语组邓位一

从小学生启蒙到大学毕业再到三尺讲台,遇到过许多老师,年龄或长或少,印象或浅或深,但对我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还是张云青先生。

初识先生是2002年在嘉高参加新老师入职培训之时,先生衣着朴素,满面微笑,没有一点教研员的架子。不知情的我当时正为找不到培训教室而发愁,刚好迎面遇上先生,我一眼认定他是学校后勤的工作人员,忙向他问路。先生爽朗一笑,说他也要去,两人一道正好!

路上先生问了我一些家长里短,让我更加相信他就是一名不上课的全职后勤人员,连问的问题都与教学毫不搭界,甚至还有点八卦,诸如年龄婚否这样的问题让我这个年轻教师不太好直接回答。到达培训教室,培训还没有开始,先生也没有走开,而是手里拿着个茶杯一直与我们这帮年轻人讲空头。

我心里就有点犯嘀咕,这位后勤人员难道要全程陪同?关键是他只说不做也没提供啥服务啊?待到培训时间一到,先生笑着走向讲台,茶杯往桌上一摆,我才明白过来这位“不着调”的“后勤人员”原来就是给我们新老师做培训讲座的市高中英语教研员——张云青先生。

没有教研员架子的先生给我们的指导也没有花架子,传授给我们新老师的都是满满的干货,让我们受益终身。先生的讲座不多谈空洞的理论,只讲实在的有用的做法。我现在都还记得先生对板书的要求:字迹美观,条理清楚,最好标上序号。先生是认真的先生,学生也是听话的学生。

20年后的今天,我的板书内容都还是标有序号的,哪一行哪一点,一目了然,学生听得真、看得清,学习效率自然也就高一些。先生的评课从不讲大道理,只讲具体的有效的教法。

先生是慈祥的,总是鼓励我们!哪怕我们对自己的课感觉再不好,先生也总能找出数不清的闪光点,有些所谓的“优点”连我们自己都觉得太过稀松平常,但我们相信先生的肯定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因为先生自己曾经也做过新老师,作为教研员也接触过无数的新老师,他懂得新老师刚入职时的不易,不忍打击原本内心就有些彷徨的我们,他希望看到的是我们每一次一点一滴的进步。

现在先生已经退休,在家享天伦之乐。偶尔也会来学校看看我们、聊聊家常。我虽与先生无太深私交,但每次见先生都倍感亲切!心里总会想:如先生这般做一辈子老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晚报记者获悉,张云青老师至今保存着邓老师这届新教师培训班的学生名单,真是师者之心)

德师·学师·人师

青春活力教师风采(嘉兴五高老师笔下的)(2)

嘉兴五高历史组 王德胜

初识戴加平老师已有24个年头。在我工作的这些年,对我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非戴老师莫属。尽管年届荣休,但感觉戴老师扔和二十多年前一样,精力充沛、激情四射,一如既往地执着于实践他的教育梦想——传播真相,追求真理,涵育真人。回顾点滴过往,感觉在耿直性格的背后戴老师就是一位有信念有温度的“暖男”!

“德师”——交往的故事

1998年国家遭遇历史上罕见洪水,也是我人生特别值得铭记的一年,我在红船启航的地方正式走上神圣的三尺讲台。开学月余,一位神秘且令人忐忑的嘉宾走入了我的课堂,嘉兴市历史教研员戴加平老师按惯例来认识我这位“新人”了。我清晰记得当时的上课内容——抗日战争。上完课后我的心情有如吊桶七上八下,既为课堂不出彩而担忧,也为小失误而自怨自艾。

正当我局促不安时,戴老师先对我说:“作为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而言,你的个人素质和基本功还是很不错的!”那颗悬着的心一下坦然了许多。尔后戴老师与我复盘,实事求是地指出课堂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其宏大的视野、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观察,令我这位新教师叹为观止。

戴老师一定没想到的是,他临别时对我说的一句话令我没齿难忘——“你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你用课本没有的日本‘北上还是南进’的问题去启发学生,这说明你是在努力钻研历史的,也是在教学生思考历史的!”这番话有如一股暖流直沁心脾,让我受到莫大鼓舞,真切感受到“一言师”的温暖和力量!

记不清是哪年的事儿,只记得是个阴冷的下着绵绵丝雨的午后,我从嘉兴五高步行到教育学院戴老师办公室去取点资料。坐上教育学院慢悠悠的电梯,晃到五楼戴老师办公室门前。我没有急着敲门,抬头望着“戴加平特级教师工作室”的门牌发呆,觉得自己像个小学生一样害怕见到戴老师,最后还是硬着头皮敲了敲门,然后应声而入。

戴老师见我进来立即停下手头工作,嘘寒问暖,然后起身要给我倒杯热茶。我忙说:“不用,不用,拿了资料就走!”戴老师说:“不急,不急,喝点热茶热乎下,顺便也问问你们学校的情况。”简单寒暄和询问过后,我提出告辞。戴老师说:“好,那我也就不留你了!”当我退出房门朝电梯口走去时,戴老师起身送出门来,一直送到电梯口,看着我进入电梯再挥手告别。我何德何能,让戴老师这位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咖亲自送到电梯口!当即暗自决定“以后戴老师让我干什么都不推辞!”

“学师”——命题的故事

我为嘉兴大市命制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各类复习资料达N次,与戴老师的命题故事也让我学到了很多。2010年10月下旬,接到了工作以来的第一个重磅“大单”,戴老师要我命制一份嘉兴市高一期末统考试卷。

为了这个象征着信任和使命的“第一次”,我拼尽全力:认真揣摩近5年浙江各地市以及上海、广东的期末卷,希望能理解试卷的风格和特点;尽力收集命题理论与技术的书籍和文章,期望把握命题的技巧与方法;疯狂购买十来本历史专业书籍,渴望找到命题的资源和素材……

不舍昼夜的两个月劳作,换来一份自我感觉良好的试卷,甚至想象着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点赞!可事与愿违,期末考后老师和学生的批评抱怨铺天盖地!嘉兴大市平均分及格的学校只有嘉兴一中一所,难度过大!其中问题最大的恰恰是我自鸣得意的一道主观题。

我从比较时新的社会史角度出发,利用服饰与革命活动之间的关联来命题。但反馈的信息是:图片清晰度不够,学生几乎不认识这两套服装,还说我刻意给学生挖坑(将两张图的时序颠倒)等等。惊喜变惊吓,所有热情被浇个透底凉,心想不会有下次机会了。可戴老师却宽慰我:“这是我的责任,没有把好关!这份试卷除了难度大点,整体还是很有质量很有特色的,即使是最难的那道题从侧面说明我们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学生的社会知识过于贫乏!”我真有想哭的感觉!来年,嘉兴市高二期末统考卷戴老师依然交给我来命制。

2019学年第二学期嘉兴市高二期末卷及答案公布的当天,我收到了一条颤心的短信:“挑战来了!”一位老师对试题提出置疑:“戴老师晚上好,高二期末卷第26题根据材料二设的第二问感觉有点疑问:此唐朝形势图是前期的,唐朝前期的所谓道是监察区,州或郡才是地方最高级,而州数量有百。后期道才为地方最高级。故觉得答案有问题,此疑问不成熟。”

我的心情一落千丈,科学性问题是命题的致命硬伤,偏偏最怕什么就来什么!这道题是读图材料题,我将唐朝和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的地图与课本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命题,目的是考查学生时空素养、读图能力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这一重难点。

收到信息我马不停蹄地赶回家,开启了紧张而痛苦的查阅资料工作,发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异常复杂多变特别是唐朝,远远超出课本所承载的知识范畴!正当我焦头烂额的时候,戴老师打来电话:“我查证了多方资料,特别是谭其骧先生(嘉兴籍历史地理学泰斗)的资料,此图应该是669年的。

结合教材内容及试题和图例说明,此题没有问题。我和余文伟老师(特级教师、现任历史教研员)也讨论过了,应该没有问题!你放心吧!”我百感交集,愧疚于我的草率,感激于戴老师的救火,更折服于戴老师那科学、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

人师——教育的故事

由于嘉兴教育学院与嘉兴五高近在咫尺,几乎每年都能有幸邀请戴老师来五高为高三学生作选考复习和迎考的讲座。戴老师的讲座精彩纷呈,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满满的干货让学生获益匪浅。

记得2018年戴老师来五高讲座,报告大厅人头攒动,除高三选考历史的学生参加外,不少高二的选考生也慕名而来。戴老师从他的学生经历讲起,讲到了因为“1分”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憾事,也讲到了考前30天的复习策略,整个讲座持续1小时20分钟。

结束的时候,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上台说了几句话:“同学们真的很幸运,其实邀请戴老师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戴老师的日程排得太满了,如果不提前一个月几乎很难办到。这次我们冒昧地临时给戴老师发出邀请,戴老师二话没说立即答应,因为他觉得作为嘉兴历史教研员特别是面对广大青年学生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但为了不引起时间冲突,讲座只能委曲同学们在晚上听了。”

我又问了大家一个小问题“大家猜猜戴老师的年纪?”有的说40多岁,有的说50多岁,我说:“戴老师今年61岁了,到了退休年龄却还在为嘉兴的历史教育事业奉献。刚才一个多小时的讲座,60多岁的戴老师全程站着讲,声音洪亮、激情四射,甚至连一口水都没喝!”全场掌声雷动!我相信戴老师的这次言传身教,真正能够直触学生心灵。

我登上讲坛就初识戴老师,后来加入了他组建的嘉兴历史高级研修班和戴加平省名师工作室,我与戴老师真是“交情不浅”。戴老师用心良苦,让我牵头在嘉兴五高组建名师工作室项目组,期望探索一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校本研修的路径来。

项目组最初开展工作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是我经验不足又要老师们承担任务。我向戴老师述过苦,他开导我慢慢来,不贪近功不求速效,只要是真心支持老师们的工作,尽心为老师们服务,肯定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的。我尝试以戴老师在名师工作室中的方式与同事们相处:当老师们有比赛任务的时候,我尽力为他们收集资料,全程参与磨课与试讲;当老师们撰写论文或课题的时候,我认真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当老师们有事请假的时候,我尽可能承担代课任务;当老师们困扰职称评审时,我尽可能鼓励和提供便利……

当心灵得到心灵的响应的时候,也是开始收获的时候。目前戴加平省名师工作室嘉兴五高项目组已经成功开展了六次线下研修活动,大家承担的省微课大赛制作成果也获得了浙江省精品课程的称号。

这其实是戴老师的教育理想——传播真相,追求真理,涵育真人——在感召着我和我们的结果!

青春活力教师风采(嘉兴五高老师笔下的)(3)

南湖晚报教育 相伴成长之路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