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说通鉴,用通鉴。今天,陶陶继续为大家带来《资治通鉴》的讲解。本文内容,全部取自《资治通鉴》。
汉朝,是中国最强横的王朝之一,可以说是从头强大到尾,甚至有“国恒以弱灭,汉独以强亡”的说法。而汉朝名将陈汤所说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成为如今很多民族主义者的口头禅。那么陈汤为何会放出“虽远必诛”的豪言呢?而这就要从汉朝的一块逆鳞来说起了。
相传,巨龙脖子下都有巴掌大小的一块白色鳞片,呈月牙状,即俗称逆鳞。对于龙来说,逆鳞是绝对不可触碰的位置,谁碰谁就死。而汉朝这条巨龙,也有自己的逆鳞。
众所周知,汉朝武力昌盛,经常用暴力压服周边诸国。然而,汉朝对于外族的控制实际并不算苛刻。他们不仅不会像匈奴一样,用重税盘剥自己的附属国。相反,还会“厚往薄来”,大肆赏赐前来朝贡的外国君主和使节。对于附属国,汉朝不会,也不屑进行直接控制,只需要他们表面上服从自己即可。因此可以说,汉朝的对外政策,还是相当宽大的。对于附属国的一些小错误,汉朝也能睁一只闭一只眼。
然而,汉朝的宽大也是有限度的。一旦对方触碰了“汉使”这块逆鳞,即使对方是天王老子,逃到天涯海角,汉朝也一定会派兵将之诛灭。
所谓汉使,就是天子的使节,他们手持皇帝亲自赠予的节杖,代表着皇帝的威严。因此胆敢侵犯汉使之人,就意味着直接向汉天子宣战,而这也是绝不可饶恕。
在汉朝国内,随意杀害汉使就已经是无法饶恕的大罪。例如汉文帝的舅舅薄昭曾杀害汉使,而汉文帝则不念亲情,亲自将他逼杀。
而对于外国人来说,汉使同样是不容侵犯的存在。只要谁胆敢杀害汉使,就会面临灭国屠城的危险。例如,南越国的丞相吕嘉,曾悍然杀死汉武帝派出的使节终军。结果导致南越国被五路汉军击穿,身死而国灭。
再如卫氏朝鲜,他们无故杀害了汉使涉何。结果朝鲜同样被汉武帝派兵灭掉。
与此同时,西域的楼兰、车师依附于匈奴,自恃山高水远,不把汉朝放在眼里,甚至多次遮杀汉使。结果,汉武帝派遣赵破奴进击楼兰、车师,擒获了楼兰王。
而远在帕米尔高原以西,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宛,也同样因为杀害汉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听闻此事后,汉武帝决定派遣一支史无前例的大军,灭掉大宛国。对此,公卿以耗费巨大为由,坚决表示反对。
然而汉武帝却坚定地说:“如果不灭大宛这个小国,大夏等西域国家就会轻视汉朝,乌孙、轮台等国也会杀害、厌苦汉使,让外国笑话我们!”因此,汉武帝将所有反对自己出征大宛的大臣全部关入监狱,然后动用全国的力量,终于大败了大宛,杀死了大宛王。
由于杀害汉使的代价非常大,因此连自称天之骄子、百蛮之长的匈奴单于,也不敢拿汉使怎么样。因此汉使在利用汉朝强大的国威而有恃无恐,甚至敢当面指着匈奴单于的鼻子痛骂。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亲统18万大军到北地,扬言要和匈奴单于决一雌雄。为此,汉武帝派使节郭吉前往匈奴单于的驻地。到了匈奴的地盘,郭吉假意和接待人员说:
“我要跟匈奴单于说一些吉祥的话!”
接待人员不知是计,于是将郭吉引荐给了匈奴单于。谁知见面后,郭吉却厉声喝道:
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下。今单于即能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即不能,亟南面而臣于汉。何但远走,亡匿于幕(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
简单翻译来就是,南越王的头颅已经挂在汉朝北阙了,单于如果想和汉朝战斗,天子亲自带兵在边塞守候;如果不敢打,你就应该臣服汉朝。哪像现在一样,像个老鼠一样躲在穷乡僻壤。
听了郭吉的怒骂,匈奴单于勃然大怒。然而由于忌惮杀害汉使的风险,匈奴单于甚至不敢动郭吉哪怕是一根手指头,只是将之扣留了下来。而那位接待人员到底倒了霉,被匈奴单于杀了头。
到了后来,汉朝使节不仅敢痛骂,甚至还敢暗杀匈奴单于。苏武带领使团到达匈奴后,其副使张胜卷入匈奴的政治阴谋,差点暗杀了匈奴单于。而苏武受到牵连,遭到了匈奴人的威胁。面对屠刀,苏武却咬着牙说: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简单翻译来就是,南越、大宛、朝鲜都因杀害汉使被灭,现在只剩下匈奴了。如果因为我不投降就杀我,匈奴的大祸就从今天开始了!
听了苏武的话,匈奴单于果然不敢对他动手,只是将他流放到今天的贝加尔湖。可以说,苏武之所以能成就“苏武牧羊”的爱国佳话,完全是因为匈奴人不敢直接杀害汉使。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情况。而五单于之一的郅支单于在汉军的压力下,逃亡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公元前44年,郅支单于自以为山高路远,汉军肯定不敢来袭,竟悍然杀死了汉使谷吉。
西域都护副校尉陈汤听闻此事后,立即假传圣旨,召集西域各属国,纠集了数万军队。而陈汤则率领番汉大军,一举杀入康居,并将郅支单于杀死于郅支城。而郅支,也成为汉匈战争中,唯一被杀死的匈奴单于。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杀死了汉使。而正是因为如此,郅支单于成为陈汤“虽远必诛”豪言,最好的注脚。
汉使,对于汉朝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外交人员那么简单,他们也象征着整个国家的尊严。当国家尊严受到侵犯,汉朝即使付出举国之力,也会将之击灭。或许,这也是汉朝之所以被称为“强汉”的原因。
每当读到汉朝的故事,总是那么令人心潮澎湃。要实现盛世,那么汉朝就是榜样。因此欲了解更多历史的智慧,应该多读、细读《资治通鉴》。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3万本卖完了,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