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月亮》

中秋晚上八点多,我给妈打了电话。

聊了一会,我问了一句:“妈,吃水果没?”没想到妈这么说:“我洗了一盆,放在院子里敬月亮了。”

“月亮出来了吗?”

“出来了!”

……

没想到好多年中秋晚上没有再举行过的仪式,妈今晚一个人还在坚持着。

小时候,我们那里无论老少对上天神灵,哪怕鬼魂都是十分敬重的。重要节日我们都有各种仪式表达着乡邻们的情怀。

比如中秋节,那一天下午饭家家都要烙糖饼。发面里放上白糖或红糖,烙成圆圆的大饼,寄托大家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有时还会做点心。比如炸精果之类,作为晚上赏月小吃。

哪怕赶上抢收水稻的大忙时刻,那一天的菜肴也是丰盛的。丰收之外,一年辛苦即将结束,犒劳一下是必须的。除了鱼肉之类要有,家里喂养仔鸡这时多数已经长的不小了,可以宰杀一两只,和青豆粒一起烧,还美其名曰“小鸡刨毛豆”。现在很难吃到家庭饲养的土鸡了,所以那时“小鸡刨毛豆”的美味一直都好像在记忆里。

晚上,夜幕下的薄雾慢慢流过村庄原野。家家户户中秋敬月赏月的仪式就要开始了。大家通常是在月亮初升前先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桌子上盘子里摆满了早已准备好的月饼水果点心等。苏式月饼必备,其次早已准备好新鲜的水果在盘子里也五彩斑斓,形态各异。

当桌子上早已整整齐齐摆放好各种祭品之后,我们急切盼望着的就是金黄的圆月从东面枣树顶上慢慢升起了。

因为中秋节不要放鞭炮,晚上敬月亮也是,所以大家等待月亮出来前的气氛可以说是静静的,甚至略带些神秘的。

古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间祸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给人福泽的同时,也能给人灾难。所以敬天祈福,就是一辈一辈祖先们传承下来的毕恭毕敬的仪式。孩子们不能乱动,也不能乱说话,就像初一早上祭天仪式一样。

在敬月亮之前,桌上祭品更不能动,只有祭月亮之后,每一样祭品都敬献完毕后,大家才能分享。

月亮终于在我们期盼的目光中升起来了。当一轮皎洁的月亮照着院落的时候,我们敬月亮的仪式开始了。从爷爷奶奶,到父亲母亲,再到我们,按顺序给月亮磕头,然后家人把桌上祭品一个一个的敬献一部分给月亮。当所有仪式完成之后,才是我们赏月吃月饼水果等开始。

记得有一年,祭品刚摆放完毕,屋后面三奶奶家传来吵架打架的声音、摔物品的声音、孩子哭泣的声音……家人迅速去拉架劝架,我们也跟了过去。回来时看到的是一群小猪仔闯进来,趴在院里桌子上吃水果点心的情景,桌上地上乱七八糟的水果滚落不少。

这么多摆好的祭品还没敬月亮就被一群小猪仔拱了,真是让人又气又好笑。

总之,这种中秋的欢乐是我们成长记忆里一直都有的。

再后来,我们住进了钢筋水泥筑起来的房子里,感觉人与自然慢慢的远离。似乎看不见外面花开,听不到多少鸟鸣,就连看到每一个日升月落都显得那么不容易。

就这样,中秋除了一份对亲人朋友的祝福,除了家人团聚品尝美食外,祭祀月亮似乎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那轮皎洁的明月升起又落下,流转在岁月的深处,照耀还是一样的天地吗?

我感觉没有对天与地的敬畏,没有了对大自然的感恩,我们的节日也就没有了那时的特别的味道。以后城市里成长的孩子们还知道中秋的由来吗?

今夜,我年近八十的母亲独守一方小院,独守这份明月,还在坚守着她几十年来的中秋习俗,祭祀着月亮,实在让人感动!

但愿每一个流年,每一个中秋,我们心里都有一轮明月,都有一院清幽。

薄雾浮动着诗意,夜空倾泻着悠然。

时光里,我们都在,这就很好!

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像什么(一个人的月亮)(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