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叫做“环球影城”的北京环球度假区有7个主题乐园,其中最有人气的要数“哈利波特区”,虽然汽车人和侏罗纪的过山车都非常的炫目,但是“哈利波特的城堡”还是很壮观,里面各种小商店、小演出很有惊喜感,这种细碎的小场景特别有吸引力。

哈利波特密林如何刷(小心得再刷哈利波特)(1)

想要融入群体的愿望

虽然我看过电影,可并不属于哈利波特的“死忠粉”,竟然莫名奇妙地买了根巧克力的“魔法杖”,想了又想,可能是处于那个主题区域内时,尤其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拼命地施法、与店面拍照。。。不知觉得仿佛也想融入集体似的。让我想到《乌合之众》中描述群体特征中“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消费者下单的行为主要靠受情感支配,就如同群体特征中的“智力下降”的特征。

哈利波特密林如何刷(小心得再刷哈利波特)(2)

心得一,神秘感

回家莫名地就想再看看“哈利波特”,从第一集开始慢慢看,跟小时候看的感觉完全太一样,那时候这个片子对我来说近乎属于“恐怖片”,场景太暗了,我是本能的害怕,再刷的时候觉得这种黑暗的场景只是一种“神秘”的气氛渲染,也是长大了之后才开始喜欢的一种感觉。

这应该算是这系列电影的主基调,不仅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会很吸引人,似乎任何神秘的东西都会吸引人,哪怕是恐怖片(我超级不喜欢的品类),难道有人真心喜欢被恐吓?自己只能理解为是喜欢悬疑的剧情。

哈利波特密林如何刷(小心得再刷哈利波特)(3)

心得二,没那么多的弦外之音

第二个感受是,小时候感觉其中的人物关系很庞杂,让我完全理解不了哈利波特面前的这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比如,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大家都误认为是哈利做坏事(给别人施加了石化术)而被叫到校长办公室的时候,管理员海格突然慌张地走进来,要力证哈利没有做坏事,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只觉得,这个怪人是不是要通过力证“哈利”不是坏人的方式,更好地诬陷他。这可能就是“少不看三国”的原因,中国人看起来似乎比外国人“心眼更多”。

比如影片魔法石结尾出现一个普通教师,说是他谋划的一切,那么就肯定是他谋划的一切,反正邓布利多是不会管这种日常琐事,哪怕他似乎能洞察一切。。。国外的先知就是“自己先知道就行了”,对剧情基本上不插手。

哈利波特密林如何刷(小心得再刷哈利波特)(4)

心得三,故事主题线和辅线

受限于具体情境下的疑惑情绪让我小时候经常走失于该故事的副线,其实以前没太看懂。。。但是不影响“新鲜”、“奇特”的视觉感受和“神秘”的吸引力,所以觉得外国人的脑子比较特别,他们想的东西都“匪夷所思”,这也是青少年酷爱欧美剧的原因。再刷之后,这种明暗虚实的铺述见得足够多了,倒也觉得有点套路,反而更喜欢中国的古装剧。

而至今在看哈利波特定位的观众群,倒觉得着实匹配,主线永远没有辅线那么“生动俏皮可怕的近在咫尺”,比较单调的大团圆结局,整体看也就不那么像恐怖片了。

哈利波特密林如何刷(小心得再刷哈利波特)(5)

心得四,奇幻魔法

以上说到的“黑暗”、“文化差异”、“剧情复杂”,都是我在这部剧上的痛点,但是为啥最后还是一部不落地都看了呢?也许是臣服于奇幻的想象世界,跟超能力一般的效果,如同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们,还有游戏里的英雄的终极大招。

我就特别喜欢超能力,喜欢那种问题一键式解决的快感。就凭这点想象空间,就足以让我再重刷一遍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