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以来,大家肯定也观察出了这么一个令人迷惑的现象——俄军那边,战死了一串高级将领,但乌克兰这边,却鲜有传出将军级别的“大人物”阵亡的消息。
其实,要说俄军多战死将军的情形,也算是他们的常态。
除了本次“特别军事行动”,大部分战争中,相较其他国家,俄军高层指挥官的战死战伤率,普遍都比较高。
二战中,苏联共阵亡了458位将军。
两次车臣战争,损失了14名将军。
至今,在叙利亚战场上,俄军已经阵亡4名将军,外加2名旅长4名营长,还有一名陆军少将彼得·米柳欣受重伤丧失了工作能力。
尚武但不太善战,却非常抗揍,这是他们的作战风格。
有可能,那些不抗揍的,都被早早淘汰了
很多时候,如果你只看伤亡数字,一定会觉得俄熊惨得很,铁定得输。但最终,付出巨大代价后,人家赢了。
原本,“二毛”乌克兰,跟“大毛”俄熊的风格和军队管理体系是差不多的,但自从2014年开始军改后,乌军抛弃了传承自苏联的那一套,参照了英美军衔,把军队系统的各层干部编制,都重新捋顺了一边。
而且,乌军还用北约风格的制服替换掉了传统的“大盖帽”和“苏”味浓郁的军服——在2014年乌克兰军改之前,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装是非常接近的。
比如,下图这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照片,经常被描述为——“克里米亚的乌克兰军队打着苏联旗帜回归俄罗斯”。
这属于张冠李戴般的误读!
照片中带队军官是乌克兰空军上校尤利·马姆乔尔。克里米亚事件的当天,2014年3月4日,他牵头带着手下浩浩荡荡地列队去了克里米亚贝尔贝克空军基地,要跟已经控制此地的俄军谈判。
他右侧是乌克兰国旗。左边扛着的那面,也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苏联国旗,而是这支部队在苏联时期的军旗。苏联时代,该部队的番号是“苏联国土防空军歼击航空兵第62团”,现在叫乌克兰空军第204”亚历山大·波克雷什金”战斗机航空旅——以著名的苏联战斗机王牌,第一个三次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苏联空战战术之父亚历山大·伊·波克雷什金来命名。
很明显,这个紧要关头,马姆乔尔上校主动把传统旗帜扛出来,是在打算跟俄军联络一下感情,暗示对方“给些面子”。
不过,最终,最后马姆乔尔上校还是被基地的俄军轰了出来。
交涉现场
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年,为了给手底下的士兵们“打气”,去基地的路上,以马姆乔尔上校为首的几个带头的军官,多次高呼——“美国支持我们!
而且,他们还是用俄语喊的。
马姆乔尔上校的制服,和俄罗斯空军和很像
不过,从这以后,乌克兰的军装,就全换成西方的味道了。
比如,司机总统的卫兵们。
阅兵式上的军乐团
阅兵式上的乌克兰高级将领们
当然,换衣服帽子,这只是表面的变化,最主要的是,自此,乌克兰军队的管理体系,也全盘西化,其中就包括了军官的编制和军衔。
那么,一般来说,英美式军衔制国家,军衔,特别是陆军军衔都偏低。比如,1936年,艾森豪威尔46岁那年,才晋升中校;巴顿1935年任夏威夷军区情报处长时才获得中校军衔,这时候他已经50岁了。
如今,下图这位是乌军总指挥瓦列里·扎卢日内,他也才拿到了一个中将军衔。
正好相反的,是俄军——军衔普遍虚高。
特别是一轮又一轮的军改后,俄军越来越呈现这么一种尴尬的状态——将多兵少。
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时代,陆海空天网络电磁“五维作战”的需要,俄军也搞了“合成旅”改革。
然而,因为缺钱、缺人,最终整出了一个“俄罗斯特色”的“营战斗群”(BTG)——既然做合成旅不够,那就用一个旅的指挥资源和装甲 /火力等附属资源来加强一个步兵营,形成一个比普通步兵营规模大了不少的营级战斗群——但其实际编制规模,却只有正规合成旅的三分之一左右。
一个2000人的俄军“营战斗群”编制,真正的“合成旅”大概在7000人上下
即便队伍规模缩水了,但军官的编制却不能全裁掉,大部分还得按部就班地晋升。
换句话说就是,俄军想做“合成旅”但是没钱,兵源也不够,于是搞了个“营战斗群”,实际上组建的只是个营级规模的部队,但军官却是按旅的编制搭配的,还要硬着头皮去执行以前旅的任务。
这导致,俄军一线的军官密度非常大,中高级军官大多会前置指挥,非常靠近战争前线。
这么一来,战死的概率,当然也就相对要高得多了。
这大把年纪了,还要上前线
而乌克兰那边,则用的是英美军衔体系,第一线的营级指挥官军衔是少校,加强一个副旅长也不过是中校;
反观俄军,一线指挥官就是上校,如果上级军官下来加强指挥的话,直接就是将军上前线了。
比如,顿巴斯前线的高层指挥官,乌克兰的是准将,俄罗斯这边则为大将俄;马里乌波尔前线是36旅旅长巴拉纽克上校,对阵俄军49集团军司令列赞采夫中将——这两个人的指挥权限是差不多的。
最终,这二位一个被俘一个归西,结局都不好。
但因为军衔的区别(上校vs中将),产生的新闻效果,还是很不一样的。
巴拉纽克上校被俘后
列赞采夫中将遗像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也跟前面说的“营战斗群”有关。因为建制“缩水”,俄军的营战斗群”普遍缺乏相应的保障支援单位和信息化支援单位。
特别明显的,就是这次的“特别军事行动”初期,经常能看到俄装备丢落一地而无人“打扫”,这生动体现了其后勤补给跟不上的“窘境”——俄军“营战斗群”缺少一个类似合成旅中“保障营”这样的角色。
还有俄军落伍的指挥通讯系统,在交战的很多环节,都吃了大亏。
而反观乌克兰,乌军之所以能多次顺利斩首俄指挥官,主要依赖了无孔不入的北约情报系统。相比之下,俄罗斯则很难做到精确斩首乌克兰指挥官。
更何况,乌军的中高级指挥官,在换装的同时,也直接抛弃了早前苏联那套“军官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的传统,开始跟西洋人学习,依靠信息化作战系统,连以上军官普遍后撤,远离战线遥控指挥。
这样的操作,虽然避免了有人牵头组织大规模哗变或者投降;但同时,因为缺乏军官的坐镇指挥,导致乌军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很容易慌不择路。
这方面,私自离境赴乌克兰参战的韩国网红“李根大尉”,亲身“打卡”战争前线后,对着镜头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乌军不太注重战斗前的任务计划,更多的就靠即兴发挥。
怎么进入战场,如何隐蔽,怎么撤离,怎么提供后勤保障和火力支援这些计划都没有一个“管事儿”的军官事先规划并告知大家,众人拿到目标任务后就出发,至于怎么做,到了现场再说。
这种战场上的”即兴发挥“,不仅让李根,也令很多美国和英国雇佣兵们感觉非常抓狂。
李根和他的队友们
在他之前,被西方国吹嘘成神的加拿大狙击手瓦利,回国后,也有过差不多的感悟,觉得前线太过混乱,缺乏管理规划,如果再不走,自己很快就得领盒饭了。
毕竟,搞文学艺术讲究“即兴发挥”很正常,但打仗,可是要命的。
这方面,看看最近几个月的新闻,你就会发现,很多选择投降的乌军,基本都是连级以下的单位发出视频,表示自己的队伍无上级指挥官、无支援、无作战规划,因而无法继续战斗。
乌克兰领土防卫部队第115旅的士兵们拍摄并上传了一则视频,进行了“直播投降”
与此同时,俄军这边则是“将多兵少”,中高级军官普遍更靠近前线。再加上,俄军为了弥补通信指挥技术不足,一贯风格就是要求高级指挥官靠前指挥,和一线部队一起行动,代价就是指挥官的伤亡率偏高。
总之,简单说就是,你看到乌军军官,自动给他升一级,看见俄军军官就自动降一级,他们的“官位”就大致相当了。
乌克兰死一个营长,俄罗斯死一个将军,其实双方的损失是一样的。
但是,一经报道,出来的新闻效果,显然就大不相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