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能力数据分析(是一个人终身成长的源泉)(1)

我是书房主人小慧,热爱读书、热爱生活

13岁首次发表文章,处女作《十三岁的情怀》起初刊登在校报徐州一中《小草》报的头版头条。

记得很清楚,当初我投那篇稿件时,还拉上了我们的语文课代表去壮胆。

后来这篇文章又在当地日报副刊发表,再后来又被推荐至《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发表。

那对于我个人而言,应该是我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的一座里程碑。

01

十三岁的情怀

之前在小学时代,虽然我一直是班里的“写作小能手”,作文总是被老师拿来当作范文念,但是和名字真正变成铅字被印在报纸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还是这篇《十三岁的情怀》,在《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上刊出后,连续两个月内,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飞来。有时候一天甚至10几封。

有北上广的同龄学生,也有在新疆某监狱服刑的少年犯。

当时那个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暴露年龄了,哈哈)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报纸、杂志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主要的渠道。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的确没想到,它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在校报年度最受全校师生喜爱的文章评选时也高居榜首。

从此后,我的文章在校报上畅通无阻。

以至于我参加工作后,那时候都毕业了很多年,至少遇到过两三个校友,虽然不是同一年级的,但是提起我的名字立刻就反应出“你是不是我们一中的那个作者”?

02

记忆中的文学恩师

我的职业能力数据分析(是一个人终身成长的源泉)(2)

因为这篇文章,还衍生了一些让我难以忘怀的人物。

校报负责人王林清老师,当年五十多岁,戴一幅眼镜,文质彬彬,非常慈祥。

记得初三毕业前夕,有一天王林清老师专程到我父亲的单位去拜访,恳谈了关于中考后本校初中学生升入本校高中部的一些情况。

徐州一中高中部和初中部当年每个年级都只有六个班,每个班学生60名左右,面向全市公平竞争,完全是按分数排序高低录取。

说实在的,当年我虽然考进了这所全国重点中学的初中部,但是在排班时很不凑巧地被随机编入的一个班级非常有意思。

初中三年,每年期中期末考试,年级组都要按分数排名,我们这个班从来没有一个人挤进年级前十名。而其他五个班,每次都有人进入年级前十。

那时候的确没有什么摇号或者重点班,这只能用“巧了吧”来形容我们这个班级。连老师都感到奇怪。

而在这样的一个班级里,我记得很清楚,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我在全班62名学生中排名第13位。我们班级的第一名在年级排在第15名。那也是我们俩初中三年的历史最佳成绩。

首先我不是一个很努力的学生,尤其是到了初中后半段,更没有非常地努力,而且我存在一定的偏科。

英语和语文在班级里处于上游,英语甚至可以和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不相上下,但是数理化很一般甚至中等偏下。

基于每年我们那所全市最好的中学高中部是面向全市招生,包括六个下辖县。每年中考后,虽然升入高中的还是本校学生居多,但也不乏从县区重点中学涌入的苗子。

回到正题,王林清老师正是担忧如果我在中考后没能考取本校高中部,特地向当时的校长汇报了是否可以将我当作“特殊苗子”保送本部——这件事情令我的父亲非常感动。

王林清老师既不是我班主任,也不是我们那个年级的老师,却如此设身处地为我考虑(而且我和我的父母也从来没有提出过这种要求,甚至想都没想过)。

这份恩情学生永远铭记。

0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也许我这一生,注定要与文字打交道。毕业后,我成了一名记者,就职于家乡的主流媒体。

24岁时,一个偶然机会,我的一篇人物专访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那篇文章的题目叫《彭城字癖破译三千甲骨文》。

在百度百科搜索人名“潘岳”,下拉后,最后一部分就可以看到原文刊载了这篇文章。

25岁时,一个误打误撞,一篇杜撰的小小说《流泪的鱼》,又被我们这个城市的一份报纸——《都市晨报》整版刊登,并获得“首届晨报文学奖”。

我的职业能力数据分析(是一个人终身成长的源泉)(3)

当初写这篇小说时深受一本叫《蓝指甲》的网络小说(后出版成书)的影响,文风也偏向这本小说,第一人称。

后来一些看过的人总认为是不是我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很可笑,如果小说家写小说时是第一人称就是自己的故事,这种理解真的有点苍白。

写小说没有点想象力和创作力,那还能当小说家吗?

N年后,还是凭着这篇在晚报刊登的小说入选了“全市十佳人气青年作家”。

后来忙着生活,写的东西不多,主要是几部小说,都没有投稿,但随手贴在网上反响都还不错。

有一篇在天涯社区舞文弄墨版还被出版商找上门过。现在时间自由了一些,正打算整理一下投出去。

有句话说“几天不读书,言语乏味”,我深表认同。

虽然这些年并没有真正写过什么,但一直保持着爱阅读的习惯,什么书都读,小说、散文、历史、传记、娱乐……。

当然现在的“书”未必就一定等同于纸质的传统书籍,网络、新媒体,只要是输出,我认为都算是一种阅读和吸收。

虽然之前说了那么多关于我中学时代创作的小小的“业绩”,但是我仍然想表达一句。某些时候,不是我们比别人有天赋,或者我们就更擅长文学。

你的出身、你的环境、你的经历,都会影响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我在报社工作,我发现在副刊部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几乎个个都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哪怕你在进副刊之前就是个写作小白。

这就是环境的作用吧!

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在上世纪70年代被部队作为军旅创作人才重点培养,家里因此有很多的书,这无形中给我提供了读书的氛围。

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就给我买了全套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365夜(上下册)、《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等那个年代的儿童读物。母亲在我学前每天晚上都会教我学习一首唐诗。

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有一套连环画版的《红楼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一共大概10几册。

我的职业能力数据分析(是一个人终身成长的源泉)(4)

对于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让她去读大部头的名著原版,那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这套著名的连环画版红楼梦尊重原著又通俗易懂,所摘的字句都是出自原著。

寥寥数笔,就把红楼梦中的一个个经典故事讲得生动明白,再配上那技艺精湛的插画,令我爱不释手。

那就是文学给予我最初的滋养。

没几年后,央视开始播放王扶林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我发现剧中人物的造型和我看过的那套连环画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惊人的相似。

后来王扶林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在敲定人物造型时,正是参考了198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由杨秋宝绘画的这套连环画版《红楼梦》。

一套连环画,甚至可以引导一个人一生的兴趣。这就是书的魅力吧!

04

这里有一盏灯为你而亮

工作后,忙于生活,文学这件事情渐渐被丢到了脑后。

如今已人到中年的我,有时候也会想,如果自己坚持创作,坚持去投稿,是不是至少也已经比现在在文学创作上更有成就了呢?

当然,人生没有那么如果。无论什么领域都逃不开“二八定律”

做到那“二”的皎皎者,有时候并不是比你多了那么一点点天赋,更重要的是,他们多了很多很多的坚持,以及一些方法!

眨眼间已经虚度了很多年的光阴,突然发现,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片休憩的空间,所以开办了这个书房。

在这里,我们可以围炉夜话,也可以煮酒论史,还可以聊感情聊生活聊社会……希望我们能聊到一起。

相信我们都有共识:持续性输入,是一个人终身成长的不竭源泉。

欢迎朋友们随时来坐坐,书房的灯永远为你而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