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陶瓷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形式,其产生与发展都和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有着深刻紧密的联系。欧洲最早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将荷兰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并影响了荷兰的各方各面,尤其是荷兰的物质文化。代尔夫特作为荷兰地理环境与经济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诞生了著名的代尔夫特蓝陶产品。作为17世纪欧洲物质文化的伟大成就之一,代尔夫特窑从东方瓷器文化中充分吸取了养分,并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己的特色,并引领了西欧各国的陶瓷业。

历代茶末釉的瓷器底胎的鉴别(泥沙入手经抟埴)(1)

一、荷兰建立资本主义,在“重商主义”和中国陶瓷减少的作用下,荷兰在代尔夫特建立制陶公司

以反对天主教会的圣像破坏为起点,尼德兰人揭开了具有民族解放斗争性质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数十年的争斗,尼德兰资产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重创了欧洲当时最大的反动宗教势力,同时为荷兰的发展与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荷兰作为世界上首个商业资产阶级国家,“重商主义”在荷兰的社会经济中作为准则。同时,在荷兰建立时期,便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制公司——中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为荷兰的商业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在这个时期,代尔夫特作为荷兰的一个城市,也是东印度公司的六个据点之一,与亚洲,尤其是中国贸易十分繁盛,从而促进了瓷器在贸易中的重要性。

历代茶末釉的瓷器底胎的鉴别(泥沙入手经抟埴)(2)

当荷兰东印度公司从远东地区带回这些中国瓷器时,极大地吸引了欧洲社会几乎各个阶层的注意力,从而推动了荷兰对瓷器的贸易和在代尔夫特的制陶工厂建立。而在 17世纪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到荷兰的瓷器大为减少,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荷兰皇室开始派专人着手建立制陶企业,并以此为契机,在代尔夫特出现了大量的制陶厂家,并使用当地的红泥来学习复制中国的瓷器。这些大大小小的制陶企业,在后世被统称为代尔夫特窑。

代尔夫特窑的产品长期以来都是荷兰皇室的指定御用品提供者,也成为了荷兰皇室在外交时赠送礼物的首选。它所生产的白釉蓝彩陶器,把中国青花与西欧珐琅及玻璃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深受皇室的喜爱。除了日常用具及工艺品外,代尔夫特窑最出色的还有建筑用陶瓷的设计与制作。因荷兰地势低,饱受海水侵扰,加上气候湿润多雨,因此绝大多数的家庭都需要对抗潮湿的材料用作墙地砖,而陶瓷正是这种材料,并被广泛使用。

但在代尔夫特的这些制陶工厂,经过17世纪大发展,出现了数十家工厂,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只剩下一家制作蓝陶的工厂。而这家蓝陶厂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其在300余年的发展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改变,并始终秉承手工制陶的传统。这种不断创新与改变的方式,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历代茶末釉的瓷器底胎的鉴别(泥沙入手经抟埴)(3)

二、代尔夫特的陶器工艺受中日陶器影响,在学习中融合自身特色,形成独特的陶器工艺

中国及日本对代尔夫特窑的工艺,尤其是它的绘画装饰技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青花瓷,其工艺特点是白釉蓝彩,这种工艺特点直接影响了代尔夫特蓝陶的基本风格,而日本的伊万里烧及柿右卫门彩画法,为荷兰陶器的图案装饰的工艺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荷兰绘画及代尔夫特蓝陶与日本浮世绘也有一定的渊源,其主要原因是文艺复兴后,人物主义的思想在欧洲广泛地传播开来,其在艺术领域的表现集中体现为“世俗性”,而这是17世纪荷兰绘画及代尔夫特蓝陶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日本大量进口的带有浮世绘风格的伊万里烧陶器,和当时荷兰及欧洲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艺术理念有相同之处,因而对代尔夫特蓝陶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代尔夫特窑从中国及日本的陶瓷业吸取了最初的工艺技法,可以说是一种广义上的青花,即由中国青花瓷起源而影响到其他地区的一切白底蓝花的陶器和瓷器。然而蓝陶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创造性地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工艺特点的陶瓷。

历代茶末釉的瓷器底胎的鉴别(泥沙入手经抟埴)(4)

蓝陶的风格设计具有中西合璧的独特性,在借鉴东方陶瓷艺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欧洲人对于中国的理解。而在大量运用东方元素的同时,也将自身特有的元素融入其中,走出了一条符合欧洲人的生活习俗与审美观念的艺术之路,也充分体现了荷兰陶工的无穷智慧与出色的创造力。但蓝陶最令人瞩目的工艺是利用本地软质陶仿制远东硬质陶,这种仿制的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蓝陶的发展。

而代尔夫特窑除了烧制蓝陶之外,也烧制五彩陶器。荷兰最早接触的五彩瓷器,是中国南方烧制的民间瓷器,即汕头瓷。随着中国康熙五彩和日本柿右卫门、伊万里彩绘瓷器输入西欧,改变了荷兰人只对青花瓷的偏爱,人们的兴趣也随之投向彩绘瓷器,并推动了彩绘瓷器的发展和广泛流传。代尔夫特五彩陶常见的是黄、绿、黑、紫、茶、红等锡色料,由于红色容易烧坏,因而出现了低火镀釉上彩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也体现了对东方五彩技艺吸收,并做出了符合自身的创新。

历代茶末釉的瓷器底胎的鉴别(泥沙入手经抟埴)(5)

随着时间的推移,代尔夫特蓝陶在主题图案的绘制上融入了荷兰自身特色元素和西方绘画技法。宗教、神话故事图案在陶器上得到丰富且图文并茂,而荷兰水色水乡的本土场景及自身的风土人情、市井文化也成为了其主要的装饰主题。这种装饰的出现,也体现出了荷兰陶器制作由学习到创新的转变。

这时的绘画技法,也在由中国平面线绘的方式向西方立体光影的方式转变,绘制时能够更多更好地表现明暗关系,进而营造出纵深感,因此可以达到与中国国画表现手法完全不同的西方油画写实的效果。这种绘画技巧上的转变,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表现西方艺术所特有的美感,在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了荷兰陶器制作的技艺的成熟。

三、代尔夫特蓝陶因对外贸易,引领西欧各国风尚,推动西欧陶器发展

在欧洲的中世纪,中国景德镇的陶瓷传入了欧洲,这些来自东方的精美瓷器令欧洲人无比的惊叹。这些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元素的青花瓷器,从进入欧洲社会的那一刻起,就引领了各界的时尚风潮,从此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便深刻地印下了中国文化的痕迹。而在这一过程中,荷兰代尔夫特窑就受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重大影响,促使其陶瓷技艺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变革。而代尔夫特蓝陶自从问世之后,很快便步入了欧洲社会最受欢迎的陶瓷产品之列,“代尔夫特蓝”甚至被公认为象征荷兰独特地域及人文特色的主色调

历代茶末釉的瓷器底胎的鉴别(泥沙入手经抟埴)(6)

荷兰作为首个资产阶级商业共和国,在17世纪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期,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商业联系。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航行于各大洋,这其中就包括了从远东地区进口大量的陶瓷制品来满足自身及欧洲市场的需要。与此同时,中国也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使中欧的文化商贸交流双向展开。

瓷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处于一种核心的位置。而欧洲陶瓷器的诞生、发展和壮大, 也是中西方陶瓷文化交融的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这其中,代尔夫特窑作为欧洲成立较早的窑口,客观上引领了风尚,并成为中欧物质文化交流的媒介。

代尔夫特窑的蓝陶,虽最早是仿制中国青花瓷的窑口产品,但这种技术在荷兰兴起并成名,进而影响后来欧洲陶瓷业的发展。在代尔夫特窑的带动下,当时整个西欧都在不同程度地仿制中国瓷器,或者改良代尔夫特蓝陶,世人也将蓝陶看成荷兰的重要标志。当时,西欧各国也在学习借鉴代尔夫特蓝陶,并广泛应用,进而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滋养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历代茶末釉的瓷器底胎的鉴别(泥沙入手经抟埴)(7)

历史上,由于英国和荷兰的渊源很深,因此英国代尔夫特式釉陶在代尔夫特窑的影响下应运而生。来自荷兰的陶工在斯塔福德郡用当地的红色粘土仿制成功宜兴紫砂陶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人由于饮茶的习惯而对合适茶具的迫切需求。在代尔夫特窑的成功后,英国开始学习荷兰的方法,生产出了大量的釉陶产品,满足了英国人的日常市场所需。

而德国由于与荷兰同为日耳曼人,互为邻国,语言又极为相近,因此两国的交流也很是密切。1708年,德国成功研制出陶瓷的实用配方,于次年烧制出欧洲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硬质瓷器——梅森瓷,但究其渊源,也有代尔夫特蓝陶做出的贡献。代尔夫特窑的陶工们从开始之初就致力于将欧洲传统的锡釉陶工艺发展至极致,他们曾仿照中国宜兴紫砂壶而烧制红泥硬陶的工艺在德国广泛应用,进而为欧洲硬质陶瓷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历代茶末釉的瓷器底胎的鉴别(泥沙入手经抟埴)(8)

结语

蓝陶是荷兰的国宝,发源于代尔夫特,在工艺上深受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瓷器的影响。随着其发展,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使其具有了独特的工艺制作特点和文化艺术内涵,对后来欧洲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引领作用。

在中荷乃至中欧物质文化、文明交流史上,蓝陶占有重要的地位,代尔夫特也因出产精致的蓝陶而被喻为“欧洲陶都”。当人们提及荷兰,风车、奶酪、郁金香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悠久文化,而代尔夫特蓝陶也是荷兰悠久文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世界陶瓷艺术史》

《中国陶瓷史》

《日本陶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