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么馅儿的饺子最好(冬至刚吃过饺子)(1)

冬至刚吃过饺子,你知道和饺子有关的那些冷知识吗?

文/张秀阳

饺子是中国传统食物。中国大部分地区及世界上地区有华人居住的地方,东亚文化圈,世界各地也均有食用。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相传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现代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也称“偃月形馄饨”。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卷六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冬至吃什么馅儿的饺子最好(冬至刚吃过饺子)(2)

这说明,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在北京至晚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了。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

冬至吃什么馅儿的饺子最好(冬至刚吃过饺子)(3)

饺子这种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到现在,吃法很多,成为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一项内容。

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鸡蛋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制熟方法也可用煮、蒸、烙、煎、炸,烤等。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西安还创制出饺子宴,用数十种形状、馅心各异的饺子组成宴席待客。

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更是在冬至节气、大年三十晚上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冬至吃什么馅儿的饺子最好(冬至刚吃过饺子)(4)

单说饺子馅的寓意:

芹菜馅: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韭菜馅: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白菜馅:百财之意故为百财饺;香菇馅:鼓财之意故为鼓财饺;酸菜馅:算财之意故为算财饺;油菜馅:有财之意故为有财饺;鱼肉馅:余财之意故为余财饺;牛肉馅:财如牛壮之意故为牛财饺;羊肉馅:洋财之意故为洋财饺;大枣馅:招财之意故为招财饺;野菜馅:野财之意故为野财饺;蔬菜馅:财到之意故为财到饺;甜馅:添财之意故为添财饺。

其实,有财没财还不是大事,主要是寄寓了中国人美好的向往和希望。人们在包饺子时,常常将金如意、红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红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更是在冬至日、三十晚上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关于医圣张仲景发明饺子,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冬至吃什么馅儿的饺子最好(冬至刚吃过饺子)(5)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冬至吃什么馅儿的饺子最好(冬至刚吃过饺子)(6)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