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习题(统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1)

四时田园杂兴(xìng) (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zhòu)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g)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词语解释。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四时田园杂兴:随兴而写的关于乡村四季的诗。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2.诗意。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3.主题概括。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的敬重之情。

后两句描写了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习题(统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2)

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zhēng)。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 词语解释。

稚子:幼小的孩子。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磬: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 诗意。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3.主题概括。

诗人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自得其乐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习题(统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3)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词语解释。

陂(bēi):池岸。

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漪(yī):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2.诗意。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主题概括。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三首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充满了童真童趣,塑造了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

不同点:《四时田园杂兴》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