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在《呐喊·自序》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后来,鲁迅在应《阿Q正传》俄译者王希礼之请而写的《著者自叙传略》中又说:“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  

鲁迅这些话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明确:他出生于“小康人家”,只是后来家道败落,以至于后来寄人篱下,几乎成了“乞食者”。特别是他为了给父亲治病天天跑当铺,遭到白眼无数。再加上鲁迅始终衣着朴素,面容清瘦,与“有钱人”的形象毫不沾边。所以,鲁迅“清苦”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了。

土豪家的女儿叫什么(出生于土豪人家)(1)

不过,人们恐怕对周家有些误解,鲁迅说自己出生于“小康人家”,确实是有些谦虚了。绍兴周家是如假包换的土豪。  

大家一定都知道鲁迅那篇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北临东咸欢河,东邻沈姓房屋,西接梁家后园,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由于太大,有大园小园之分。小园在北,占地较小,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有门通向东咸欢河,河沿筑有河埠,积肥农船便可在此靠岸,运走周家草灰和粪肥。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不知大家是否可以想象一座2000平米的“菜园”是何等的壮观?

光一个菜园就已经足够令人震撼,那么周家的房子有多大?据史料记载,在清嘉庆年间,周家在老台门以南、以西各购建住宅一所,称之为过桥台门和新台门。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 4000 余平方米。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而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周家新台门被有限恢复,但是,已经远远无法体现昔日周家祖宅的风采。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在脑海中想象一个有六进,八十多间房屋的超级豪宅是多么的壮观。

可能是因为对小时候住豪宅的经历记忆过于深刻,鲁迅在住房上还是习惯“大”。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教育部佥事。既然来了北京,首先就要解决住的问题。鲁迅在位于西直门内的八道湾胡同看中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是一个三进的大四合院,占地1300多平方米,有30多间房子。这套四合院,被朋友们形容为完全可以开运动会。这在当时的北京城,绝对算是足够体面的了。不仅如此,鲁迅还雇了管家、厨师、车夫以及打杂采购、收拾房间、洗衣、看孩子的男女仆人八九人,就连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后来也不得不感叹:“即使祖父在前清做京官,也没有这样多的男女佣工……”

按照鲁迅日记中的记载,鲁迅在这套房子上共计花费了4475.1元,其中房价为3500大洋。鲁迅在1912年至1926,做了14年的公务员,他的薪水也是一路上涨,从最开始的每月60块大洋涨到了每月360块大洋。另外,鲁迅除了在民国教育部拿工资外,后来还兼职好几个大学的教授,收入同样不菲。所以,对于相关购房雇人,他完全负担得起。

那么,离开“体制”的鲁迅是不是生活的很拮据呢?当然不是。鲁迅在上海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在上海,鲁迅成了“自由撰稿人”,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版税、稿酬和编辑费。一开始北新书局每月支付给鲁迅的版税是国币一百元和《奔流》杂志编辑费一百元;他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3-5元,以此算来,鲁迅每月的收入至少有五百元,生活比在北京时还要宽裕,有一次,北新书局的经理私自克扣鲁迅大笔版税,鲁迅随即雇佣著名律师与之谈判,最终成功维护了自己的著作权,光追回的版税就达两万多元。

鲁迅的确出生于“土豪家庭”,后来,又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一直过着相当富裕的生活。但是,对此,鲁迅是受之无愧的。正因为靠自己能力和努力换来的可观收入,才使他没有了后顾之忧,才充分保障了他无论是在北京大四合院,还是在上海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里,都保持了良好的写作环境和写作心境,才能使他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始终应付自如、游刃有余,让他的文章变成锋利的匕首和投枪,准确的刺向各种反动势力的心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