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们在照镜子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相貌总会感到比较满意。

镜中人的眼睛充满了灵气,一颦一笑间,风情万种。摆出不同的姿势,更会再添一分魅力。

可为什么每当我们与好友同游时,自己却对拍出来的照片百般不满?

似乎照片中的自己远比不上照镜子时自己的风采。

你自己会因为什么变丑呢(你比镜子中的自己)(1)

人们所看到的自己,按照自我满意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可排列为:

镜子里、镜头下的自己>现实中的自己>照片中的自己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

冻脸效应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认为视频中的动态人脸比截图更有魅力,此即冻脸效应。

因此,你大可不必因自己的照片拍得不太好看而闷闷不乐,因为现实中的你在别人眼中会好看得多。

冻脸效应的心理机制如何?

你自己会因为什么变丑呢(你比镜子中的自己)(2)

研究者们也不能给出完全确定的答案,目前提出了两种可能:

1.可能跟人脑对动态脸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关,人们似乎会把同一张脸上各个不同的部位进行加工重组,即平均化。

2.动态脸能更好地激活我们的面部识别神经机制,从而对动态脸的识别会使我们的神经系统更加活跃,最终导致更高的评分。

因此说镜子里、镜头下的自己>照片中的自己。

照片是静态的、客观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55%以上的人际交流是通过非言语交流实现的,比如身体语言。

照片是静态的,没有生气的。而现实中的你是静态表情与动态交互的统一,因此现实中的活泼、可爱与灵动的表情可以为你加分。

你自己会因为什么变丑呢(你比镜子中的自己)(3)

不仅如此,现实中的你由于表情与身体语言的协同活动,会使你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你举手投足间所散发出的气质也是静态的你所无法表现出来的。

同时,照片又是客观的,受拍照技术和设备的影响,难免失真。

因此说现实中的自己>照片中的自己。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金盛华博士提出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其主要概念之一就是说人们普遍具有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自我价值保护是指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在人们的价值观中,自我保护是普遍存在的倾向,否定自我价值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成为个体自我价值定向的构成部分。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相貌好看会获得更多的支持与欢迎,也会使人显得更加自信。

你自己会因为什么变丑呢(你比镜子中的自己)(4)

在这种自我价值定向的引导下,人们不自觉地对镜中的自己给以更高的评价,作为一种支持自我价值确立的内部支持资源。

此外,照镜子的时候,是我们自己评价自己的相貌,会产生更多的自我卷入。

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往往高估自己。

再加上表情、姿势的变换,使自己多了照片所没有的灵动感,因此看起来更好看。

刚出生的婴儿是难以注意自己的相貌的,那么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美丑有概念的?

首先,当人们处于婴幼儿期和小学阶段时,都不太会注重自己的外表。

但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的到来,生理的快速发展与众多心理矛盾的出现,使得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呈现飞跃式发展,他们开始关注并且重视自己的言语、行为、穿着和打扮。

你自己会因为什么变丑呢(你比镜子中的自己)(5)

其次,作为社会的一员,人们从小就会受到各种观念的影响。在社会普遍的审美观的影响下,他们了解到五官娇小立体、身材纤细为美。

再者,费斯汀格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人们在与他人的社会比较中,进行自我评价。他们发现有些同学更漂亮,通过比较从而对自己进行美与丑的自我评价。

最后,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他们发现舞台上的明星都具有出色的外貌,而且如众星捧月般被粉丝追求和喜爱。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观察到同学和明星们因为容貌而受到欢迎。久而久之,他们认识到容貌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受到替代强化,开始追求外貌。

总之,人们认为镜中的自己更好看,而照片中的自己更难看,是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与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不能因丑生悲,也不能恃美而骄,我们自有心中的大世界。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