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进入院线,并通过口碑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最终以1.7亿创造了纪录片进院线的票房神话。而另一部同样以“慰安妇”为主角由加拿大导演熊邦玲(Tiffany Hsiung)拍摄、加拿大电影局支持的纪录片《等不到的道歉》(The Apology)也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瞩目,但至今却并未被国内观众所熟知。事实上,熊邦玲的拍摄早在2009年就开始,细心的观众可以在《二十二》片头陈林桃老人葬礼参加宾客中发现她的名字。

这部历时七年完成的作品聚焦于中、韩、菲三国三位慰安妇幸存者,长时间跨度的拍摄展现了她们各自迥异的生活现状,也将“慰安妇”议题重新放置在了当下的语境,提醒着我们面对的绝非是一段过往或历史,而是当下的且有其当下的迫切性。

2017年中一部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进入院线,并通过口碑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最终以1.7亿创造了纪录片进院线的票房神话。而另一部同样以“慰安妇”为主角由加拿大导演熊邦玲(Tiffany Hsiung)拍摄、加拿大电影局支持的纪录片《等不到的道歉》(The Apology)也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瞩目,但至今却并未广泛被国内观众所熟知。事实上,熊邦玲的拍摄早在2009年就开始,细心的观众甚至可以在《二十二》片头陈林桃老人葬礼参加宾客中发现她的名字。这部历时七年完成的作品聚焦于中韩菲三国三位有过“慰安妇”经历的老人,长时间跨度的拍摄为我们展现了她们各自迥异的生活现状,也将“慰安妇”议题重新放置在了当下的语境,提醒着我们面对的绝非是一段过往或历史,而是当下的、且有其当下迫切性的。

导演熊邦玲和曹黑毛

这个段落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讲述意外性,其契机往往是随机的、突然的。学者徐亚萍认为:“意外性证言传达出现场的丰富性以及受害者在追溯创伤记忆时的能动性,同时也体现出拍摄者与被拍摄的见证人之间的主体间互动。” 这些真实细节的披露正是在导演与拍摄对象的互动之中发生的。

可以说,正是因为拍摄者的介入、与老人们亲密的互动中,讲述/作证才可能发生,否则那些创伤性的记忆则无法被讲述、揭露和记录。因此,《等不到的道歉》中,拍摄者和其拍摄行为顺其自然地成为影片的一部分,在中国的故事中,熊邦玲的拍摄更成为李桂花了解养母曹黑毛的契机和中介。

相较于安静、不介入的凝视,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或许更可能发生在真实的互动和交流中。正如《二十二》中温暖人心的一幕是曹黑毛老人向摄影师递烟的一幕,《等不到的道歉》中打动我们的是导演和曹黑毛老人并肩而坐,是日本女生在听完韩国老人的故事后说到“作为一名女性……”时泣不成声。借由老人们讲述,伤痛的记忆被分享,历史的真相得以在代际之间传承,新的联结/关系因此建立,这是《等不到的道歉》中最动人的部分。

能与老人建立这与亲密的关系,与熊邦玲的女性身份不无关系。影片的创作过程也建立了一种女性间的跨越国族、文化、代际等差异的联结,这种联结既是创作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亦是拍摄对象(如菲律宾奶奶与韩国奶奶)之间的。这种联结是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发生,同时也成为影片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学者斯泰拉·布鲁兹(Stella Bruzzi)对纪录片的定义去理解《等不到的道歉》这类的影片。布鲁兹将纪录片视为“真实与对真实的再现(representation)之间的不断协商(negotiation)”。换言之,布鲁兹认为纪录片不可能等于真实本身(因此也不存在所谓的更真实的方式),也拒绝单纯将纪录片视为对真实的再现,而认为纪录片总是在创作者、拍摄对象和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布鲁兹更将迈克·摩尔,尼克·布鲁姆菲尔德这类导演视为“演出者-导演”(performer-director):他们现身在自己的影片中,与拍摄对象互动,而将导演对现实的介入囊括进影片中,也直接暴露了纪录片本质上的建构性。

而值得我们重新去思考的是,所谓的“不干预、不介入”一定是纪录片创作的最佳方式吗?如果我们以布鲁兹的定义来重新看待纪录片以及纪录片的拍摄行为,我们不仅可以对纪录片作为一种类型有更广阔的期待(而并非一味以“墙上苍蝇”式的方式追求所谓的“客观”真实),创作者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不同的拍摄方式,而方式的选择最终与创作个体的性格、文化背景、美学偏好相关。而纪录片某种程度上呈现的正是创作者与世界(包括他自己、他人和外界)的关系和相处方式,只要在一定道德伦理规范内,都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之分。正是这些各自不同的选择,让纪录片有可能带我们进入更广阔、多元、复杂的现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等不到的道歉》全女性的创作团队:Anita Lee (加拿大电影局制片人,代表作《我们讲述的故事》),雪美莲(Marry Stephen, 侯麦御用剪辑师,纪录片代表作《归途列车》、《少年小赵》等),Lesley Barber (加拿大作曲家,代表作品《海边的曼彻斯特》等)。熊邦玲也在不同采访中感谢有这个“全明星”的女性团队,正是她们的参与和投入,让这部影片成为了它今天的样子。

关于熊邦玲

最后的慰安妇国内纪录片(慰安妇题材纪录片)(1)

熊邦玲(Tiffany Hsiung),加拿大华裔女导演,现居多伦多。熊邦玲致力于创作具有社会意识的作品,讲述边缘个体和社群的故事。《等不到的道歉》(The Apology)为她的首部纪录长片,跟踪拍摄中国、韩国和菲律宾的三位慰安妇幸存者,历时七年完成。影片在加拿大Hot Docs纪录片节首映,并在釜山电影节获得釜山影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