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克俭、邱正(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浙江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经典古画欣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经典古画欣赏(传世古画缘何成为传统文化的)

经典古画欣赏

作者:郭克俭、邱正(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浙江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继舞蹈诗句《只此青绿》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近日启动了《听此青绿――乐咏千里江山音乐会》的创排,这是对《千里江山图》这一超级IP的又一次开发利用。近年来,“高冷”的传世古画,开始成为热门IP,从《富春山居图》到《千里江山图》,从《清明上河图》到《冰嬉图》,它们为不同类型的文艺创作,既提供了素材和灵感,又贡献了流量和“噱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古画也走出了“深宫大院”,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现代人打开传统文化的“超链接”。

中国传世古画用色彩记录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承载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记忆。艺术家通过对传世画作的二度开发,既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文艺作品,又唤醒了人们对历史资源的人文记忆,更重要的是开掘蕴藏于国宝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以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内心。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相较而言,舞蹈界和音乐界对传统古画的开发利用比较广泛。古画是静态的,如何将静态的画化为动态的舞蹈、音乐等新作品?主创人员不仅要对文史资料深入学习研究,还要有根植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想象力。

群山绵延、峰峦叠嶂,江湖浩荡、庭阁清幽,万千景色争奇斗艳、绿柳红花相衬其间,《千里江山图》中的大好河山雄浑恢宏、秀丽壮美。在没有多少文献素材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如何把眼前这样一幅静态的画作用舞台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们通过一次次采风考察,终于构建起作品的整体结构:展开价值连城的千年古卷,追寻天才少年胸怀天下、心向美好、曲折跌宕的学艺历程,挖掘画家创作过程中坚韧不拔、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这个创作过程,完全是一次放飞想象的旅程。出土的古画卷中的人物,大都以“屈曲”姿态为主。《忆江南》的主创们通过艺术想象,将古画中一个个“屈曲”的动作连成一个整体,让古画中的人物活了起来,舞了起来,并带领观众在舞蹈中穿梭进入《富春山居图》。可以说,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是打开古画这一传统文化宝藏的“金钥匙”。

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到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这些作品之所以能火爆出圈,不仅在于创作者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还在于创作者始终对传统文化心怀敬畏之心。他们没有为了所谓的“创新”而加入任何离奇、煽情、时髦的元素,更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歪曲历史、“不拘小节”、张冠李戴。正如《只此青绿》的主创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时时留心,处处留意,生怕将传统文化的细节弄错了,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弄丢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能够让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在开发利用古画IP时不迷失方向。

传统古画为现代人架起了一座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搭建起这座桥的,除了有艺术家的创意,还有各种现代科技手段,甚至可以说,正是有了现代科技的赋能,各种文化创意才能实现高度融合,通往传统文化场域的桥梁才能建得宽阔而坚固。依托于CG(计算机图形学)特效、AI(人工智能)、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一分为二的《富春山居图》成功合体,《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今天的人们可以穿越千年时空,感受《清明上河图》中的人声鼎沸和车水马龙。有了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如今不仅“人在画中游”成为现实,古画也可以以舞蹈、音乐、动漫、电影等多种现代方式“打开”。

通过“打开”古画,我们找到了一条进入传统文化的新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古画所蕴含的文化富矿一经打开,悠远的历史场景、历经岁月沉淀的色彩、饱蘸感情的笔触、娴熟精湛的技艺,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从前慢”的时代。还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因为古人的丹青创作和现代的艺术形式相互碰撞,唤醒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4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