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日报】

全媒体特约记者 徐大发 通讯员阮冰 阮翀

掌上咸宁报道

6月8日,通山县洪港镇郭源村。蓝天白云,四周青山滴翠,鸣泉叮咚,鸟语花香。文化公园,绿化带,幸福院,水泥路……环境整洁、容貌美观、生态良好,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

走进郭原村(郭源村蝶变记)(1)

这天上午,大路乡上仇村村委会一班人来郭源村参观学习,打算取经回去后谋划自己的乡村振兴蓝图。郭源村凭什么吸引了外人慕名而来?

靠山吃山,富得流油

2019年前,郭源村的文化石、大理石很出名,是驰名远近的“大理石之乡”。这里的大理石主要产品种有:荷花绿、青石板和黑石板等。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郭源村就有小部分人尝试开办大理石厂,但多偏向于小敲小打的作坊式经营。到了1998年,就有了大发展。鼎盛期,大小理石厂有六七十家,每天上班的职工就有2000多人。当时的郭源村,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学校爆满,号称“小武汉”。洪港镇把郭源村作为重点经济村来培植,提出打造“亿元支柱产业村”的口号。

走进郭原村(郭源村蝶变记)(2)

由于得天独厚的矿产优势,郭源村的村民都成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有人做了统计,那时郭源村每家一个劳力平均每年收入有5万多元,一个家庭每年收入有十几万元。这是普通的家庭的状况。至于那些大大小小的老板们,年收入就更是可观。一段时期,周围的姑娘都以嫁到郭源村为荣。

丁礼忠,今年53岁,郭源村一组村民。他是郭源村文化石厂的创始人,在他的带动下,1993-2000年,大理石厂有一个飞跃发展,1993年全村仅文化石厂就有30多家。他靠办大理石厂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凭借大理石厂发家致富和闯天涯发展,他的固定资产达到2000多万元。“当时的郭源村可谓富得流油!”他说,只是后来,大理石厂渐渐走向了穷途末路,不得不改弦易辙图谋新的发展。

关停矿山,路在何方

洪港镇郭源村,由于20多年来的青石板开采,泛滥无序的矿区让附近山体满目疮痍。从2013年开始,国家就有了环保的要求,逐渐开始了整治矿山停办理石厂。到2019年,通山县委县政府开始着手整治,按照国家政策一律全部关停了郭源村的大小理石厂。一开始,大家都想不通,有的还偷偷摸摸的打游击采挖矿山,但被抓住后罚怕了,想通了,放弃了。

走进郭原村(郭源村蝶变记)(3)

矿山并非一关了之,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先后投资47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郭源矿区综合整治工程,恢复林地9.4公顷,耕地23.8公顷。严格按照矿山平复、回填、绿化(栽树)的程序修复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的生态保护修复,让山体重新绿了起来,让田地更加高效。昔日道路坑洼泥泞、污水横流、尘土飞扬的面貌不复存在。

四组村民孙典礼说,2019年4月没整改以前,郭源村是晴天一身灰 ,雨天一身泥,河里的水常常都是浑浊的,环境差得很。通过整治后,郭源村的变化很大,成了绿水青山。现在老百姓出行方便又卫生,没有灰尘、没有泥巴,村里的妇女空闲时跳跳舞,搞搞文娱活动,挺好的。

环境是变好了,但生计何依?以前靠山吃山,靠大理石发家致富,现在关停矿山等于是让村民一夜失业了。在关停矿山的“断乳期”,村民出现了阵痛,许多村民不得不纷纷外出务工以维持家计。

现在的郭源村,全村有7个小组,2200多人口,长年在家的只有300多人,其余大多去外地务工谋生去了。

矿山关停,山体复绿,村民生计,路在何方?郭源人一直在求索。

靠山吃山,绿色振兴

坐在面前接受采访的是一位英俊斯文而又精明的小伙子。陈涛,36岁,去年11月4日正式上任村支书一职。以前在洪港村当过几年大学生村官,曾被安排到县城投公司工作,不就。去赤壁华新水泥厂应聘干过8年的销售业务,去年选择回归家乡,打算带领村民干一番事业。又了解到,与陈涛搭班的村两委班子成员都是能人回村,有的是高学历,有的是商海能手,平均年龄40来岁,从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郭源村振兴的希望。

“矿山关停后,村民失业,面对生态修复后的新时期的郭源村,你有何兴村方略?”

“我打算大兴绿色经济。”陈涛抛出了自己的答案。

见我们一头雾水,陈涛接着释疑解惑,如数家珍般谈郭源村的发展状况与未来愿景。

具体说来就是因地制宜重抓生态振兴、产业振兴。

村子四周全是大山一片绿。我们以前靠山吃山起家,我们现在乡村振兴还得靠山吃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两山”理论,就是我们的罗盘和旗帜。

目前,郭源村已有合作社6家,村办公司2家。合作社有郭源野生猕猴桃种植合作社、野生石蛙个体养殖户、通山县品源农旅种养殖合作社等,村办公司是湖北稻生黄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御之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郭源野生猕猴桃种植合作社有13户农家组成,6家合作社共有70多户100多位社员。

丁礼忠的合作社和公司主打种植药材,目前已投资400多万,适宜种植的药材有20多种。自去年以来已在山上林下种植黄精500亩,在山下地里种植前胡、贝母280亩,今年9月份再打算种植七叶之花200亩。种植的前胡今年9月份就可以收获84万元,七叶之花明年可收获600万元,黄精三五年后也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丁礼忠流转土地30年,每年付给百姓租金3万多元。还有一部分村民以土地入股占比10%的比例分红。在他的合作社和公司长年有30多人务工,每天务工费140,全天包吃住。一年来,已付务工费80多万元。还有一些农户,在自己的地里种上了七叶之花十几亩,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

丁礼忠说,从九宫山到太平山的大片区域,处于幕阜山脉腹部,海拔900米以上,气候最适宜种植药材。此地种出的黄精、前胡、贝母等药材品质最好,郭源村周遭山林正符合药材种植标准。

早年丁礼忠第一个在村里开办文化石厂,带动了其他大小厂共同致富。2019年矿山关停后,他曾经把理石厂迁移到湖南省办了2年,但环保要求是国家大政策,湖南也开始了关停趋势。最后,他想通了,趁早收手,决定回家乡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

6月6日,通山县召开了中药材产业招商引资洽谈会。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中草药产销、政策支持、合作需求等方面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通过洽谈,湖北中地农业发展公司、湖北槿源农业科技公司等9家企业也纷纷表示要发挥各自在生产、研发、市场销售上的优势,借助人才、科研资源,围绕中医药产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逐步打造形成中医药康养产业链,带动通山中草药产业尽快完成转型升级,成为推动通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各相关部门也将围绕打造中药材产业链,在中药材优势资源、种植加工技术、标准化基地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加强交流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丁礼忠也参加了会议。他了解到,省里将拿出一亿元的奖补资金对药材种植加工业连续帮扶5年。通山县鼓励油茶、楠竹、药材、茶叶、柑桔、枇杷六大产业的专项奖补资金政策中,将有1000万元资金用来鼓励药材种植大户。他要好好干,他计划在自己的林下药材种植基地今年种植药材1000亩,明年发展3000亩,力争5年内发展到10000亩。

陈涛说,丁礼忠的合作社和公司作为郭源村药材基地的龙头企业来打造。在他这样的领头雁的带动下,回村发展的人越来越多,药材种植业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因地制宜搞好种植业,相信郭源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会越来越宽阔越来越红火。

责编:张敏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