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白班,很忙,护士都靠喊得那种忙。
就在下午临近交接班的时候,急诊科郑医生(化名)正忙着收拾一下准备交班下班了,120急救车拉来了一个病人。
憋气,不能呼吸
郑医生刚刚放下的听诊器,赶紧又挂到了脖子上。
分诊台护士:“郑医生,来了个憋气的,血氧饱和度70!”
听到护士这么一说,郑医生穿过人群,来到患者面前:“怎么了?”
护士在一旁连心电监护,旁边一女的,看她那焦急地样子应该是患者的家属,她凑过来回到:“哮喘发作了!”
这时120急救医生拿着转运单来到了郑医生面前,说道:“在车上推了一只甲强龙,上车的时候都不能说话,现在能说话了。”
120急救医生这般说法,看来和家属都同意了患者是哮喘发作。
急诊很忙
再看病人,此时病人已经躺不下,端坐了起来,剧烈咳嗽,吐白痰,烦躁,口唇紫绀。心电监护显示的心率130次/分,氧饱和度70,血压180/110mmHg,刹一看,难道真的是哮喘发作了?
郑医生拿起听诊器,从上到下都听诊了一遍,满肺湿啰音!
“赶紧抽个血气,准备呼吸机!”郑医生看到眼前的情况,也十分考虑是哮喘重症发作了,他要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
原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诊断明确,针对治疗?
哪知道,随后发生的事情让郑医生猛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坑”。
既然是哮喘急性发作,那就赶紧用药治疗吧。郑医生心里想着。
“甲强龙,喘定各一支!”郑医生立刻下了口头医嘱。
很快,护士将针打了下去。效果立竿见影,患者明显好转了。
心电监护
郑医生再次用听诊器听诊,双肺湿啰音竟然消失不见了!
但究竟是甲强龙起了作用还是喘定的效果,郑医生当时心里也没谱。
过了一会儿,郑医生再看心电监护,此时患者心率已经降到了110次/分,氧饱和度升到了90!患者自己也能说话了,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恰巧血气结果也出来了,除了氧分压58以外,其他的都是正常的!
看到这里,郑医生松了口气,坐在板凳上准备交接班的事情。
哪曾想,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患者再次憋气!
此时的心电监护又回到了刚来时的状态,心率再次达到了130次/分,血压也上来了,氧饱和度又降到了70,患者呼吸频率明显加快!
“快!甲强龙,喘定各一支!”有了刚才的经验,郑医生再次下了同样的医嘱。
哮喘发作
看到护士静推了以后,5分钟过去了,患者竟然没有丝毫改善!
郑医生看到患者呼吸频率越来越快,就差张着嘴大口吸气了。
不行,要插管了!郑医生心想。
郑医生急得已经忘记了时间,赶紧问护士:“推了(指的刚才下的医嘱)多久了?”
护士回答:“我只推了激素,没用喘定!”
郑医生一愣,立马说:“立刻喘定一支!”
护士不敢怠慢,赶紧静推了一支喘定。
奇迹的一幕又出现了,没到5分钟,患者又明显好转了!
这什么情况?郑医生心里咯噔一下。
郑医生立刻把家属喊到一边,准备谈话。还没等郑医生开口,患者的家属开始说了:“咳嗽十几天了,一直让他来不来!”
医患谈话
郑医生一听,难道是肺部感染诱发的哮喘?
郑医生开始和家属谈话:“考虑到患者曾经有过慢阻肺、肺气肿、哮喘,这次根据现有的血气、病史、查体,哮喘,危重型导致现在情况的可能性确实很大,肺部重症感染诱发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现在你们要考虑的,是否接受气管插管,稳不住就要插管!现在把抗生素给加到最高!”
患者家属明显迟疑了一下后说:“可以插管,不过还是先用药吧!”
听到家属这么说,郑医生开始坐下来,翻看抽血的结果,结果一看C反应蛋白之类的指标都是正常的。
不是感染?这太可怕了!郑医生此时此刻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了。
看到医生在电脑前发呆,家属走过去:“药开了吗?我去拿,看他现在挺难受的!”
郑医生这才回过神来:“你先等一等,我要想一想。”
郑医生看到电脑的结果后,有点怀疑之前的诊断。再次拿起听诊器走到患者跟前,从上到下听诊了一遍,结果发现双侧肺上部都是呼吸音正常,除了湿啰音
郑医生转身回到电脑边,拿起手边的电话:“呼吸科吗?急诊科会诊!”
呼吸科的医生很快下来,问了基本情况后,拿起听诊器听了一下:“咦,左下肺呼吸音很低!”
听诊
听到呼吸科医生这么说,郑医生赶紧上去听一下,果然是这样!
气胸?
郑医生自认为自己在急诊科算是经验丰富的了,但是气胸发生在肺下部,还真的是少见。
“别犹豫了,赶紧联系胸外科,穿刺吧!”呼吸科医生催促道。
郑医生还是觉得呼吸科更专业,于是点头答应。
大概又过了半个小时,家属把患者的胸部X片拿过来了,郑医生一看:之前的诊断都被推翻,这哪里是哮喘,还真的是肺下部气胸啊!
气胸
赶紧联系胸外科。胸外科医生下来后,十分娴熟地进行穿刺,穿刺过后,患者很快好转!
第二天,郑医生在上班时,发现这个患者正在病床上玩手机。
郑医生对于昨天的诊断还是十分不解,就走过去问道:“你昨天有没有胸痛或者用力?”
“有,昨天早上10点上厕所后突然憋气,下午五点说不出来话,才来得急诊!”
一听患者这么说,郑医生当时差点吼出声来。但还是憋了回去。
郑医生心想:你这是用命在考验我的水平?
本文根据急诊老狼分享病例改编。仅供科普学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非常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