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邺城)的历史地理变迁

马运钧

在历史的云烟中,一个都城的崛起与衰落不仅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与它所在地方大的历史变迁有关,综合起来就是影响这个都城的历史地理。

安阳(邺城)的兴衰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邺城(安阳)的兴衰史。

殷商时期,盘庚迁都北蒙掀开了安阳作为古都的序幕。其后,邺城作为北蒙(安阳)历史地理位置的延续,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的国都。再后,杨坚一把火烧掉了邺城,废邺城而兴相州。从此安阳不再作为都城,但安阳延续了邺城的历史余晖。

所以,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邺城与安阳是不能分割的。邺城继承了殷墟的历史地理位置,安阳则延续了邺城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安阳前后历七朝都城,故安阳被称为“七朝古都”。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安阳是名符其实的“七朝古都”,是不存在争议的。

一、安阳(邺城)的历史变迁

  1. 大邑商黄河文明的辉煌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5年)以前,古黄河就在安阳(邺城)东部,离安阳(邺城)很近。

那个时候,古黄河出孟津后继续向东流动到今天浚县的大伾山处,然后古黄河折向东北,经今天的汤阴县与内黄县交界处一直向北,直到流过大陆泽(今河北邢台东)后,才偏折向东北方向的大海流去。太行山东部这块狭长的被古黄河与太行山环抱的土地,古时候称“河内之地”,而安阳(或邺城)就位于“河内之地”的中心。

“河内之地”是古黄河流域的中心,发端于这里的古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1)

河内之地

大约是公元前1320年左右,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历史选择了安阳,在这片被称为“大邑商”的地方,商王朝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发端于这里的青铜文明和甲骨文字,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同时期文明的最高峰。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2)

后母戊大方鼎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3)

甲骨文

安阳(或邺城)甫一亮相,就惊艳了中国历史的天空。

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的一把火暂时使安阳(或邺城)归于了沉寂。

深埋于地下的殷墟(安阳或邺城),静静地等待着重新振兴的历史机遇。

2.三足鼎立,魏文候独到的历史眼光使邺城(安阳)成为战略要地——上党高地的一部分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击败智伯,晋国事实上被三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被迫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正式一分为三,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4)

西门豹治理邺城

三家分晋结束了昔日霸主晋国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当时天下的局势,影响了地缘格局的构造。

晋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时候,太行山宛如晋国的内山,河内地区是一个稳固的统一的整体,是南下争霸的前进基地。而三家分晋之后,太行山两侧广大地区与河内地区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位于太行山西侧的上党高地变得特别重要起来,从此太行山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屋脊”。

对上党高地的争夺成为兵家和战略政治家的必选。而邺城就位于“太行八陉”之“釜口陉”的出口处,是“河内之地”与“上党高地”的咽喉连接点。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邺城是“上党高地”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特别耀眼。

为了守住“上党高地”的这个咽喉要地,大约是公元前425年,魏文侯命大臣西门豹治理邺城,以对抗赵国的国都——邯郸。西门豹不负众望,治理邺地获得了成功。

魏文候对邺城的重视,使得邺城、洛阳与魏国都城——大梁(开封)构成了一个坚固的金三角,从而把南北西东的中国各个部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以“上党高地”所在的这个金三角为根据地,可以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进攻,而且进可攻退可守。邺城与“上党高地”互相影响,“上党高地”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战略高地,邺城再次成为了“河内之地”的政治中心。

殷墟(安阳)睡了一觉,醒来换了个名字叫“邺城”。

邺城凭借古黄河、太行山和漳河的天然屏障,成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区域战略中心。

沉寂了六百多年的殷商古都,终于又进入了历史的法眼,它要迈开脚步去延续殷商王都的辉煌了。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5)

小三角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6)

赵魏韩三国图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7)

太行八陉与邺城

3. 曹操开凿白沟运河(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前身)为邺城锦上添花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5年),古黄河离开了安阳,但古黄河留下来的黄河故道依然是战略要道。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了攻打邺城,在浚县淇门“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运”,白沟运河(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前身)的开凿对邺城水运交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后曹操又相继在邺城周围兴建了利漕渠、平虏渠等水利工程。邺城漕船由漳水、利漕渠、白沟运河、平虏渠等向北可直抵河北平原北端,向南可由黄河抵达江淮,从而奠定了邺城的华北大平原上南北水运交通枢纽的地位。

曹操开凿的白沟运河(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前身)为邺城锦上添花,使得邺城的战略地位变得更加突出起来。

有眼光的政治家开始把目光投向邺城所在的冀州,进而形成一种“欲控制黄河流域,首先要控制河北;欲控制河北,首先要控制冀州;欲控制冀州,必须控制河北地方势力集中地的邺城”的战略构想。

所以自东汉末年以后,黄河流域政权往往将邺城建为政治中心,以利于控制整个黄河流域。

对于邺城(安阳或相州)的形势,清初学者顾祖禹有过精辟的总结,他说:“夫相州唇齿泽、潞,臂指邢、洛,联络河阳,襟带澶魏,其为险塞,自关以东,当为牟冕。”

曹操任冀州牧开始居邺,至司马氏代魏建晋,曹魏政权经营邺城五十余年。

邺城就像历史上动荡时期的大枭雄,越是在中国大分裂的时期,邺城的历史地理位置就越重要,有时甚至比洛阳、开封更重要。

4.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邺城的故事虽短但精彩纷呈

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大时代,邺城作为中国北方的大都市就要大显身手了。

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板块可以分为三块: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平原、以邺城为代表的河北平原和以南京为代表的江淮平原。

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认为:凡据有关东(华北平原)大河南北而不暇顾到关中的政权,多选安阳(包括邺城)为都。

西晋灭亡后,北部中国进入了长期混战与割据的十六国时期。

后赵政权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初为前赵(汉)政权的大将军,以襄国(今河北邢台)为据点,以山东、河北等地为其势力范围,及刘曜夺取汉国政权,移都长安,改国号曰赵(前赵)后,石勒亦于公元319年自称大单于、赵王,建立赵国,正式定都襄国,公元329年灭前赵,遂占有北中国大部分地区。

公元333年石勒死,太子石弘即帝位。公元334年石虎废石弘,自立为帝。公元335年,迁都邺城,邺城再次成为了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349年石虎死,诸子争位,相互残杀,汉人冉闵乘机灭掉后赵,建立起冉魏政权,仍都邺城。冉魏政权仅存3年,即为前燕所灭。

慕容氏灭冉魏后,自称燕皇帝,占据中原地区的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广大地区,与关中的苻秦政权并峙而立,平分黄河流域。前燕初都蓟城(今北京),后迁都邺城,在后赵邺城的基础上“修筑宫室,复铜雀台”。

自公元357年迁邺,至370年为前秦所灭,前燕以邺为都共14年。

前秦经淝水之战后一蹶不振。

公元386年,鲜卑族首领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398年七月,北魏太祖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北魏世祖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北魏高祖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北魏末年,在农民起义军打击下,北魏政权名存实亡。公元532年,割据河北的鲜卑人高欢在击败尔朱氏势力后,控制了北魏朝廷立平阳王元修为帝(北魏孝武帝),自为大丞相和柱国大将军。

公元534年高欢以洛阳久经丧乱、宫室残破为由,欲迁都邺城,魏孝武帝不从。不久,孝武帝出走关中依附宇文泰,高欢入洛阳,立清河王之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

同年高欢挟孝静帝迁都邺城,迁都邺城后的魏朝,史称东魏。长安的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后,拥立元宝炬为帝(西魏文帝),建立西魏政权,北魏政权遂分为东、西魏。

东魏天平二年(535)高欢在曹魏邺城南另建新城,是为邺南城,并遣人拆掉洛阳宫城殿阁的材木,运至邺城。新修的邺南城布局合理,规划整齐,“其制度盖取诸洛阳”,“规模胜过曹魏,奢侈甚于后赵”。

东魏武定八年(550),高欢之子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政权,仍都邺城。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北周军入邺城,北齐亡。东魏、北齐共都邺43年。

邺城传承了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并发扬光大。邺城的皇家寺院——小南海与响堂山精美的佛教石窟是邺文化的精华。嵩山少林寺最早出现的武僧活动,就源自于邺下寺院“拳捷骁武”的稠禅师。

发端于邺城的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8)

小南海石窟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9)

响堂山石窟

近年,在安阳市安丰乡境内出土了大量北朝的墓葬文物,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民族大融合的身影。

公元580年,北周大将杨坚平定尉迟炯在邺城的叛乱后,一把火烧掉了邺城。杨坚占领邺城之后,将全城居民南迁40里,以安阳相州为治所,仍为邺县。从此,声名显赫的六朝古都——邺城就消失在历史之中。

邺城是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北方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战略位置特别重要,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深远。

邺城(安阳)有太行、漳滏可恃,背靠山西高原的上党高地,东、南、北三面为经济发达的黄淮海平原,邺城(安阳)居高临下,有建瓴之势。这也正是统治黄河流域东部地区的政权定都于邺城的历史原因。

邺城的兴起不仅是它本身地理位置优势的结果,也是整个黄淮海大平原的区域发展和中国政治板块互相影响的结果。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10)

位于安阳市安丰乡的北齐大臣和士开坟墓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11)

和士开坟墓出土的文物

5.大一统时代,安阳(邺城)归于平静

邺城作为北方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是南北朝大分裂时期的产物。在中国大分裂时期,邺城的战略位置特别重要,但当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时代,邺城慢慢就变得平淡起来,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华彩。

隋唐、金、元明清时期,邺城(安阳)再也没有焕发昔日的光辉,邺城(安阳)归于了平静。

6.北宋时期,邺城历史地位开始东移到了河北大名府

北宋时期,中国实际处于分裂状态,赵家统治者没有完成大一统的任务,按道理说邺城应该能够重新焕发生机。

太行山还是那座山,古黄河也曾经短暂地回到了老家安阳,内黄县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河决浚州,合御河,毁大名城。但历史的天空彻底变换了模样,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任务在北宋时期完成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把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关中的西安拉到了洛阳,又从洛阳拉到了开封。邺城的历史地理地位也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到了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宋时叫御河)岸边一个叫大名的地方。

大名在古邺城之东约一百五十里,其所以被称为邺都,正是由于它实际上代替了邺城成为河北平原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

历史的余晖斜斜地照射着相州安阳,邺城宠辱不惊把历史全抛给了安阳。

到了近代的清朝末年,中国南北动荡。一代枭雄袁世凯以超人的眼光把安阳作为了他的龙兴之地,在安阳遥控北京。只是历史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战略要地从邺城、洛阳和开封构成的小三角变为了北京、西安和徐州(南京)构成的大三角,安阳(邺城)再也支撑不起中国北方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了。

七朝古都安阳分别是哪些朝代?(七朝古都安阳)(12)

大三角

安阳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濮阳和鹤壁又从安阳分离出来,安阳(邺城)的地位愈显弱小更加落寞。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如何面对?如何改变?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

二、历史的启示

1.邺城作为一个历史地理的整体,不在河北更不是邯郸,邯郸也不是邺城历史的延续。

邺城从一出现,就是作为邯郸的对抗者而出现的。它们二者的历史地理位置不同,历史作用也不同。我们不能因为邺城的一部分在今河北境内,就说河北和邯郸是邺城的继承者。

2.从历史地理看,安阳(邺城)的历史辐射能力有限。

安阳(邺城)的历史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只能在中国的大分裂时期昙花一现。所以,我们今天单靠安阳的地理位置来发展安阳是远远不够的。

3.曹操开凿白沟运河对邺城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对我们今天开发安阳城在全国的布局很有启示。

现代社会的高铁和飞机场对城市的影响,是可以与古时候运河对城市的影响相比拟的。今天的豫东北机场和济郑高铁的位置都在安阳城的东南方向,它们对安阳城市布局的影响,我们不能不考虑。

4.安阳(邺城)历史地理位置一直在东移。

随着中国大一统的完成,邺城、洛阳与开封构成的小三角拉大为北京、西安和徐州(南京)构成的大三角,邺城(安阳)的历史地位自然就要下降。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我们今天建设安阳,如果眼光还仅仅局限于太行山脚下的狭小地带,安阳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如今,郑州已经完全代替开封,正在向洛阳方向发展。安阳的发展时不我待,安阳(邺城)的历史地理变迁告诉我们,安阳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注意安阳东南部的开发,寻求与濮阳、鹤壁再次合体。

参考:

《舆地勾稽六十年》 谭其骧

《安阳市殷都区安丰乡和士开墓冢考》 赵运刚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中国通史》 吕思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