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论语里仁十四篇(读论语里仁第四)(1)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德就不孤单,一定会有同伴。】

一谈到道、德、仁,总感觉高大上,似乎遥不可及,孔子说有德就不孤单,一定有同行的人。在我看来,先不管德的高低,一个人说话做事,其亲人、朋友、甚至是社交软件上的陌生人当中,一定会有人支持和理解,就像发朋友圈,只要不是狂言乱语,说话在理,做事合理,总有朋友点赞。如果自己永远和亲人、朋友统一不了观点,问题可能就是自己了,毕竟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孔子、老子、王阳明这些人,不光不孤单,而且其德行、德言被传承几百上千年,有的人说现在谈这些早就过时没用,我想说持这种观点有些过于自我和片面。孔子所处社会是奴隶时代,到了封建时代,即使朝代更迭,孔子、老子这些有德之人依旧被作为先师来学习,如果没有价值,难道后世几千年里所有人都是傻瓜大笨蛋吗?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现代社会自然比封建社会进步,不过这些进步主要在工具层面,人性一直没变,甚至人还保持着猿人时期的属性,比如领地之争、资源之争。虽说没有皇帝一统天下,但是工作中上下级之间有时候和被统治、奴隶又有什么区别呢?皇权看似一人说了算,但治理国家依旧要讲理讲法,现代社会的自由也依旧是在律法和管制之下相对拥有,不可能肆无忌惮。

回到人是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上来,修德会使人与人处在恰当的关系中,比恶、暴力更符合社会准则,而人心向善,向美,也就不会孤单。

喜欢请关注、点赞、转发,笔者在此拜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