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夏楠正在指导学生。
红网时刻 通讯员 陈嘉洲 益阳报道
在湖南城市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科研工作室里,一位老师正在为学生介绍循环流化床气化的应用。草稿纸上绘制的热解装置图、气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气化炉的主要结构参数……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经过他的讲解后顿时生动起来。虽然已到午餐时间,可大家依旧饶有兴趣地围坐在他身边不愿离去,仿佛他所传授的就是用来充饥的粮食。
这是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向夏楠老师工作的一个缩影。六年来,他带领教研室的同行指导本专业学生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EI论文1篇、CSCD论文1篇;带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5项,学生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各1项,荣获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多个奖项。向夏楠老师在科研育人的实践中,谱写了“三全育人”的新篇章。
指点迷津 做学生科研的引路人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二等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三等奖……在其他人眼里,来自1802301班的周雪花仿佛天生就和奖项挂钩。“我能取得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向老师的引路。”周雪花在毕业答辩时满怀感激地说。
时间回到周雪花大二时,在向夏楠老师所讲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课程中,教材中方程的使用条件没有给出,导致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周雪花通过课后自行查阅外文资料找出了这处教材中的遗漏问题。这种勤奋踏实、善于思考的精神让向夏楠对她刮目相看。“她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实干加创新。”在课程结束后,向夏楠将她选入了自己的科研队伍进行重点培养。
“对这批选拔出来的学生,我让他们先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再根据他们的兴趣点为他们量身打造科研方向。”向夏楠介绍。在老师的指引下,周雪花最终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基于㶲分析的固体废弃物气化工艺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这时,一个难题摆在了她面前:开展科研工作需要坚实的数理运算基础,但大二的基础课还没有上完,怎么办?起初,她还抱着“等”老师上课的想法,可是科研进度不等人,她发现薄弱的数理基础成了自己最大的绊脚石。
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向夏楠发现了问题所在,马上为她制订了“提前自学,不懂就问”的解决方案。“科研所涉及的范围实际上远不如专业基础课,因为做科研往往是集中精力攻克某一个问题。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针对科研中出现的问题提前学习基础知识呢?”经过点拨的周雪花很快就找到了前进方向。只要手上的科研工作一完成,她就一头扎进自习室自学数理知识,向夏楠则在其无法自行攻克时予以指导。一师一生,两道背影,在自习室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卷。
在向夏楠的带领下,周雪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果也接踵而至,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国家奖学金1次。“现在她已经不太需要我的指导了,她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科研模式,并成功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说到这里,向夏楠很是欣慰。
示范带动 做科研育人的领航人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研室像向夏楠这样的老师比比皆是。年轻的段姣姣老师受向夏楠的启发,早早就加入了科研育人队伍。刚带学生时,科研进展并不像她预料的那么顺利。在一次论文指导中,段姣姣发现学生的思路存在很多问题。“向老师邀请我加入团队时,我就在担心学生有没有能力胜任科研任务,毕竟他们只是本科生,综合素养还有待提升。”认为担忧应验后的段姣姣开始全方位把控科研工作,无论是调研还是实验都必须经过她的反复思考才能开始。虽然有了阶段性成果,但学生的能力依旧没有得到质的提高。
疑惑不解的她向夏楠征询意见,向夏楠随即分享了自己读博期间带本科生的例子。“虽然学生在知识上不如我们,但却有着无穷的创造力。教师首要工作是激发学生潜能,并在关键点上适当引导,而不是像保姆那样把饭喂到嘴里。信任,永远是最好的鼓励。”疑云消散后,段姣姣尝试与学生交换意见,令她惊喜的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想法。渐渐地,段姣姣开始下放更多自主权,鼓励学生在反复试错、反复改进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指导的学生也不负众望,王晨华同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三区论文1篇,钟敏、胡浩同学获得软件著作权……
“向老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做科研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师生双方的合作。”如今已是团队中坚力量的段姣姣经常向其他老师分享教学经验。“我想让自己的想法感染到更多人,让我们的队伍真正拧成一股绳。”
甘于奉献 做服务社会的带头人
2021年6月19日,在湘雅三医院的病房里,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黎永索前往医院为毕业生肖银颁发学士学位证书。前不久,肖银同学因捐献骨髓干细胞错过了自己的毕业典礼,学院特意赶赴病房为他举办一场专属毕业典礼。
“能够勇敢迈出这一步,首先要感谢向老师。”肖银表示,这股动力来自向夏楠一直强调的奉献精神。
“做科研,最终是要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不要光想着自己的前途。”只要是向夏楠带的学生,就经常听到他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经常会组织大家参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一线生活的艰辛,从而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在这种良好风气的熏陶下,肖银总是期待一个奉献自我的机会。
在得知造血干细胞征集志愿工作开始时,肖银第一时间在征集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于2021年6月17日正式捐献。“当我的造血干细胞成功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匹配上后,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因为自己的付出,一条生命、一个家庭得以被拯救。”如今的肖银是一名消防员,“感谢母校和老师的培养,我将把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肖银郑重地表示。
回想起自己刚提出“科研育人”教学方案时的那段时光,向夏楠感慨万千。团队合作的不协调、实验中频繁出现的问题,曾无数次深深困扰着他。滴水渐积成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六年来的坚持,源于他对科研事业那份赤诚的初心。如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向夏楠仍奋战在科研育人的第一线,“我将继续带领身边的老师和学生勇攀科研高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