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顺利地进入了帝国都城之后,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能够如此顺利地完成既定目标。所以他进入都城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履行自己的诺言:清君侧。

王敦为什么会造反?就是因为晋元帝司马睿的集权行为侵犯了众贵族的既得利益,所以王敦把焦点放在了出身普通的刘隗和刁协身上。

现在刘隗已经逃往后赵,刁协被杀。王敦立刻以司马睿的名义发表赦令,宣布“清君侧”行动圆满结束。

司马懿死后有多少人殉葬(他被称为司马懿第二)(1)

王敦进入帝国都城之后,晋元帝司马睿问周顗:“王敦进城后,皇宫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真的只是来清理刘隗和刁协吗?”

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肯定一点:王敦最初的动机并不是造反,他就是想教训一下晋元帝司马睿。他希望司马睿懂得如何尊重众贵族的利益,不要吃饱了没事玩什么集权。

但王敦进入都城之后,似乎有了更多的想法。于是他打算废掉太子,试探众贵族的反应。众贵族对此表示反对,王敦只得顺应民意,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敦以太子有勇略,为朝野所向,欲诬以不孝而废之。大会百官,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峤曰:“钩深致远,盖非浅局所量。以礼观之,可谓孝矣。”众皆以为信然,敦谋遂沮。——《资治通鉴》·晋纪十四

史书在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刻意夸大温峤的勇敢与能言擅辩,好象没有温峤,太子肯定就被王敦废掉了。真实情况显然不是如此,王敦之所以不敢废太子,绝不是因为温峤有多勇敢,而是因为“众皆以为信然”。众贵族都支持温峤的行为和观点,王敦立刻放弃了废太子的打算。

司马懿死后有多少人殉葬(他被称为司马懿第二)(2)

王敦一直想杀周顗和戴渊,但王敦也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杀死这二人。但当王敦获得了王导的默许之后,事情立刻就变得不一样了。

王导非常恨周顗,一心想杀死他。在王导没有对周顗流露出杀机之前,王敦迫于形势,只得一直表示:要在皇帝面前推荐周顗和戴渊,让他们出任要职。但当他得知王导的真实想法后,立刻表示要杀死周顗和戴渊。而且王敦杀周顗和戴渊之前,更是得到了王导的默许。

王敦准备杀周顗和戴渊的时候,曾经探过王导的口风。王敦先说:“周顗和戴渊很有名望,可以位列三司。”王导不说话。王敦又问:“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然不说话。王敦最后说:“要不然,宰了他们?”王导还是不说话。

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晋书》·卷六十九·列传第三十九

不久之后,周顗和戴渊就被王敦逮捕并处决。

从这个角度来看,周顗和戴渊的死亡完全是王导一手促成的,如果王导开口为周顗和戴渊说句话,事情也未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司马懿死后有多少人殉葬(他被称为司马懿第二)(3)

周顗与王导的关系非常复杂:他们本来是朋友,但在王敦第一次叛乱之后,晋元帝司马睿曾想杀掉王导全家。就在这种危机关头,王导找周顗求救,周顗却拒绝了王导。

后来王导缓过劲来,因此怨恨周顗,其实是王导冤枉了周顗。周顗一直在劝皇帝不要杀王导,之所以拒绝了王导的求救,是因为周顗有不得已的苦衷。

当时,王敦大军随时可能威胁帝国,如果周顗一方面劝晋元帝司马睿信任王导,另一方面又与王导套近乎,司马睿肯定会认为周顗是一个不值得依赖的小人,因为这种做法很像是周顗在司马睿和王氏之间搞政治投机。就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周顗在面对王导的求救时,只能硬着头皮拒绝。

等到王敦胜利之后,周顗依然与王导保持距离,因为他知道自己此时更不能与王导套近乎,否则只会更加危险。

如果周顗对王导说:“在皇帝要杀你全家之时,我曾竭尽全力帮助过你。不信你看我当时写给皇帝的奏章!当时我拒绝你的求救,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周顗要是敢这么做,肯定会死得更惨。因为这种做法只会让人认为周顗脚踏两只船。到了那个时候,周顗必然会身败名裂,所以周顗依然只能与王导保持距离。

此时的周顗,恐怕只能默默祈祷:赶快让王导看到我为他写的求情奏章吧,别让他再误会我了!

但当王导看到周顗为自己写的求情奏章时,周顗已经死去多时了。对此,王导只能哭着说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伯仁是周顗的字,王导一句话就可以令伯仁不死,但他就是一句话也不说。

司马懿死后有多少人殉葬(他被称为司马懿第二)(4)

至于谯王司马氶的死,则是贵族与皇权之争的外延。司马氶出任地方军政中心长官,代表了司马家族扩张的开始。如果司马家族的这种行为得到认可,那么江南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资源恐怕就会逐渐成为司马家族的囊中物,东晋帝国也会逐渐成为真正的大一统帝国。理所当然地,这种做法与贵族的既得利益有根本性冲突,不可能得到认可。

王敦起兵之时,甘卓一直在观望,江南贵族周札和沈充更是公开支持王敦,陶侃等人则是动口不动手,坐山观虎斗,只有谯王司马氶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平定王敦的战争中,在帝国都城被攻破之后,司马氶依然在与王敦斗争。

谯王司马氶为什么不愿意服软?因为他很清楚:皇帝已经服软了,如果自己再服软,司马家族以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强硬的可能了,司马家族必须得有一个带种的人站出来,和这帮操蛋的贵族抗争到底!

从这层意义上讲,谯王司马氶的死,是皇权与贵族相争的结果。

说实话,尽管司马家族出现过司马乂和司马遹这样的豪杰,但总体来说,我对司马家族并无好感。因为他们的内斗耗尽了中华民族的元气,致使中原大地进入了将近三百年的乱世。

但当我看到谯王司马氶的坚持时,却情不自禁地想为他喊一声好!

皇帝为了不被制衡,任用了几个出身普通的官员,贵族们立刻用武力收拾皇帝。司马家族当然不是啥好东西,但这帮垄断仕途的贵族更不是啥好东西。

司马懿死后有多少人殉葬(他被称为司马懿第二)(5)

后世很多人说:王敦第一次叛乱成功以后,已经大权独揽,成为了司马懿一样的人物。

这种说法就是在给王敦的脸上贴金,把他打扁捏圆左看右看,我也没发现他有哪里比得上司马懿。

表面上看,王敦就像司马懿那样无所不能。可事实上,他连亲自朝见皇帝的勇气都没有。在都城待了没多久,王敦觉得实在是没意思,就决定回武昌。

在王敦决定离开都城时,谢鲲(谢安的伯父)劝他应该亲自向皇帝告别:“您当初起兵的口号是“清君侧”,现在您已经为皇帝完成了这个任务,当然应该亲自面见皇帝并接受表彰,怎么能这样一声不吭地回武昌呢?”

王敦问谢鲲:“你敢保证我去见皇帝没有危险吗?”

谢鲲说:“我看是没有危险的,如果您认为有危险,我可以陪着您一块去,我可以用我的性命担保您没有危险。”

王敦气得大骂:“你那条贱命值几个钱?你这种人死上几百个,对时局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说完以后,直接带着部队回武昌了。

敦既诛害忠贤,而称疾不朝,将还武昌。鲲喻敦曰:“公大存社稷,建不世之勋,然天下之心实有未达。若能朝天子,使君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杖众望以顺群情,尽冲退以奉主上,如斯则勋侔一匡,名垂千载矣。”敦曰:“君能保无变乎?”对曰:“鲲近日入觐,主上侧席,迟得见公,宫省穆然,必无虞矣。公若入朝,鲲请侍从。”敦勃然曰:“正复杀君等数百人,亦复何损于时!”竟不朝而去。——《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就这幅熊样,还有人说他像司马懿?司马懿虽然在后世经常被黑,但是司马懿本人的实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拿王敦这种货色和司马懿相比,我替司马懿感到憋屈!

这也说明了一点:王敦的第一次叛乱虽然轻松获胜,但他并没有控制东晋帝国的力量。

司马懿死后有多少人殉葬(他被称为司马懿第二)(6)

虽然离开了都城,但王敦并不甘心。他很清楚:东晋依然是众贵族共同执政的格局,但他认为自己实力强大,或许努力一把就能当皇帝了。

在这种矛盾心理的驱使下,王敦做出了试图废太子的举动,也因为忌惮周顗和戴渊的影响力,所以最终在王导的默许下杀了二人。随后,王敦又杀死了周札和甘卓。

种种迹象表明:王敦已经按捺不住了。他认为自己不管是朝前走还是往后退,都要面临种种艰难险阻,既然如此,还不如博一把。

但王敦最终还是没能走到最后一步,他病重了。

当王敦感受到死神的召唤之后,他似乎清醒了许多,立下了上中下三条计策。

我死之后,莫若释兵散众,归身朝廷,保全门户,上计也;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中计也;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下计也。——《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在王敦看来,他的继任者首选是向皇帝表示臣服,其次是向皇帝表示妥协和退让,最坏的选择才是做一个乱臣贼子。

但王敦的继任者却选择了下计,所以在王敦去世后不久,王敦一系就遭受了灭顶之灾。

司马懿死后有多少人殉葬(他被称为司马懿第二)(7)

王敦被起出尸身,烧毁衣冠,并摆成长跪的姿势戮尸,头颅被斩下后与其继任者的头颅一同被挂在城南朱雀桁上,向平民展示。

王敦的尸首没有人敢收葬,最后还是在尚书令郗鉴的建议下,才让王敦家属收葬。

王敦覆亡后,王敦各党羽都被追捕,但琅琊王氏并未被牵连,王导等人更是加官晋爵。

司马懿死后有多少人殉葬(他被称为司马懿第二)(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