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场刊高分片《燃烧》出资源后,豆瓣短短几天就产生了评分的口碑差异。5天暴跌0.8分的差距,代表的是从“神作”到“优秀之作”的滑落。内地观众之于戛纳新闻酝酿的高期待,在一睹影片真面后跟随自我审美开始下滑。

纯狂野魔性舞(你只看到燃烧的裸舞大尺度)(1)

《燃烧》是“神作”吗?很难说,尽管不少自媒体大号言之凿凿地宣扬观众没有看懂,但不得不说,这部片子与历经时代洗礼的真·经典之作仍有差距,与《托尼·厄德曼》在戛纳的折戟并无二致,而后者在2016年后也甚少被提及。

对于原短篇《烧仓房》,李沧东改编相当大:不是说细节,而是说终极立意。事实上,影片的诸多设定与小说对比相当还原:比如女主角就是要去非洲,也就是在非洲认识了男配角,三个人一起吸大麻,男主角对于“仓房”的执念与“塑料大棚”也如出一辙。

纯狂野魔性舞(你只看到燃烧的裸舞大尺度)(2)

但是,《烧仓房》并没有一个铁板钉钉式的结局,直到最后,男主角还在疑惑男配角到底烧了哪间仓房,甚至怀疑所谓“烧仓房”一事,到底是不是男配角无端在其脑海中植入的一个莫名概念。

“一个月时间里每天早上我都跑这同一路线。然后仓房没烧。 我不时掠过一念:他会不会叫我烧仓房呢?就是说,他往我脑袋里输入烧仓房这一图象,之后像往自行车打气一样使之迅速膨胀。不错,有时我的确心想,与其静等他烧,莫如自己擦火柴烧干净来得痛快。毕竟只是个破破烂烂的小仓房。”

读者在评论《烧仓房》时,常常称其是“隐藏的谋杀故事”。“隐藏”二字很重要,而这也是这篇村上春树不知名短篇的高明之处。男主角在故事结尾,由疑惑变得魔怔起来,“烧仓房”的一句口头概念彻底与他融入一体,以“夜色昏黑中,我不时考虑将被烧毁的仓房”收尾。而女主角,也没有被“烧仓房”直接关联起来,就像万万千千的烟一样,凭空消失了。

纯狂野魔性舞(你只看到燃烧的裸舞大尺度)(3)

李沧东破解了这份虚无缥缈、不知所起所踪的立意/诗意,将其明晰化了。在电影《燃烧》中,男配角百分百杀了女主角。尽管结尾他依然没有自认凶手,女主角也未找到,电影却给了许多具体的细节:女主角养的猫出现在男配角家,男主角一声“锅炉”就唤了过来;男主角中奖送给女配角的女式手表,出现在男配角的洗手间;女主角失踪前,给男配角打过电话,电话里传出慌乱的杂音;而男配角更是千篇一律地找底层女子谈对象,以2个月为周期一遍遍重复生活,导演想传达什么,我想这点昭然若揭。

所以,我想最大的差异是:《烧仓房》不直接认为男配角杀了女主角,《燃烧》正好相反。

这份差异也在豆瓣上形成了话题讨论:

《燃烧》中,女孩被富二代杀了吗?那个水井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女孩房东为什么说没有猫呢?

纯狂野魔性舞(你只看到燃烧的裸舞大尺度)(4)

换言之,所有村上春树精心模糊的不确定性幻象,都被电影坐实了,而所有“确定”的结局,都丧失了原小说的美感。

原小说中,男主角找过女主角多次,无果。他也执拗地寻找被烧掉的仓房,无果。在作者笔下,这两件事并未被直接联系起来,而成为男主角同时担忧的两件事。

“其后我给她打了好多次电话。电话因未付电话费已被切断。我不由担心起来,去宿舍找她。她房间的门关得严严的,直达邮件成捆插在信箱里。哪里也不见到管理人,连她是否仍住在这里都无从确认。我从手册撕下一页,写个留言条:"请跟我联系",写下名字投进信箱。但没有联系。”

“第二次去那宿舍时,门已挂上别的入居者名牌。敲门也没人出来。管理人依然不见影。于是我放弃努力。事情差不多过去一年了。她消失了。”

这个结局简单却充满力量,可以让无数人猜想,女主角到底被男配角杀害没有,抑或一切故事就和《禁闭岛》一样,来自男主角的自我YY?

纯狂野魔性舞(你只看到燃烧的裸舞大尺度)(5)

《杀人回忆》或《哭声》在结尾处理上就显得巧妙,前者始终未抓到真凶,而后者不知道日本人是恶魔,也更难说村里的神秘女子是鬼魂。

《燃烧》更为惨烈,在男配角往男主角脑海中植入“烧塑料大棚”概念后,他就真的付诸实施:把男配角约出来,然后杀害了他。而在生命的临终关头,男配角眼中不是释然,反而是震惊,好似根本无从得知自己被杀的动机。

纯狂野魔性舞(你只看到燃烧的裸舞大尺度)(6)

或许李沧东自己藏着更高级的诠释,交由观众想象。若在看我来,过度解读《燃烧》的话,仍旧可以发掘出《烧仓房》的神秘性,因此对于眼睛所见的结局,我非常怀疑其真实性:

男主角陷入了“我思故我在”的自我怀疑,片中不止一次强调他打算写小说,却迟迟不能动笔。他怀疑周围的一切,怀疑男配角说出“烧塑料大棚”时的动机,怀疑失踪的女主角在何方,怀疑自己能做什么与无能。当他快到结尾时分坐在女主角原来的家里开始写故事,才是彻底告别怀疑的一刻,他可能臆想出男配角杀了女主角,臆想出自己杀了男配角,臆想出一个小说般的结尾,给自己的无由头思考找到了新的存在意义。

若照着《烧仓房》看《燃烧》,很难认可李沧东的改编,势必有很多失望。但换个角度,从《烧马棚》看呢?

纯狂野魔性舞(你只看到燃烧的裸舞大尺度)(7)

李沧东的灵感,其实至少有1/2汲取自威廉·福克纳《烧马棚》——这也是片中不断出现的另一个符号。导演自己将其解读为“愤怒”:将儿子对父亲的愤怒及负罪感,转接为《燃烧》男主角的愤怒:愤己无能,愤而杀人。

《烧仓房》文学的神秘性被剥离一空,成为一部嫁接愤怒的电影,而愤怒展现的是当代韩国年轻人的空虚与迷茫,恰恰呼应的也是《烧马棚》的主题。村上故事里平衡的三角关系,也被镜头解读为现代生活三种不同阶层的状态:处于底层的男主角气急败坏于处于中层的女主角的失踪/敏感于自大父亲的刑罚,而将矛头对准处于顶层的男配角。这是当代韩国年轻人的失态:压抑的愤怒,无穷尽的困顿和无助。

纯狂野魔性舞(你只看到燃烧的裸舞大尺度)(8)

到最后我们发现,《燃烧》其实改编自《烧马棚》。男主角在完美的2个半小时中谋杀了曾经的自己,发掘出本我意识,再一次以父辈般的姿态崛起,不肯认输也不肯妥协,从而成为时代的又一种悲哀。电影继承了村上小说的细节,但人物关系结构都对不上,却与福克纳的情感完美结合。

以村上的角度看《燃烧》,尽皆落入俗套。但以福克纳的视角看过去,却又是一部典型的反映时代迷惘电影。或许,这就是《燃烧》能激发讨论的奇妙之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