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古老排名表(百家姓前世今生)(1)

【姓氏起源】冯姓在中国也是一个大姓。冯姓最早曾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元和姓纂》记载,冯姓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高公,他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记载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说春秋时郑国有一个大夫叫冯简子,因封地在冯城(河南省荥阳县东部)而得氏。后来,冯简子的后人就以封地为姓。【全国的分布】冯姓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到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等地;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等地;到了汉唐时期,冯氏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福建等地;宋代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初明末,广东、福建地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及海外地区。如今,冯姓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姓氏名人】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位20多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清末著名的大将军。在年近70岁时,他曾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威名显赫。冯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朝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佩。冯玉祥: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由苏俄回国时,在黑海上轮船发生火灾而遇难。【姓氏文化】《醒世恒言》《醒世恒言》是由明末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所纂辑的,与《喻世名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三言”之中此集问世最晚,出版于天启七年。此书属于白话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40篇,其主要题材都的来自民间传说,史传和唐、宋小说。在当时那个年代,《醒世恒言》表现出了成熟的艺术水平。其中反映爱情生活,表现最精彩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一篇;表现明代中后期城乡工商业繁荣的《施润泽滩阙遇友》是最著名的一篇。这两篇内容精细,形象十分鲜明,结构巧妙完整,描写细腻,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作者冯梦龙也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名人事迹】冯玉祥将军题联1927年北伐时期,在郑州的武汉国民政府要员,邀请当时任国民革命军联军总司令的冯玉祥将军在陇海铁路花园议事。当时,冯玉祥将军由于事务在身,所以下午两点才到达会场。可是到会场上后冯玉祥发现一个人也没有,只看见桌子上摆满了点心、水果、香烟之类。直到下午4点,才见汪精卫等人到来。看到几人的到来,冯玉样很是不高兴,即席题了这样一副对联: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冯玉祥将军一生都强调纪律是军队的命脉,致力整饬军纪,并身体力行,赏罚严明。在他看来,不注重的纪律的人是缺乏革命精神的。

百家姓古老排名表(百家姓前世今生)(2)

【姓氏起源】据《通志·氏族略》所记载,陈姓最早出自织姓,其始祖为妫满,也是虞舜的后裔。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十世孙范完,因陈国内乱,于是就逃到了齐国,改姓田氏。后来织完的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秦国灭掉了齐国。齐王的子孙纷纷改姓,三子田殖逃至河南颍川地方封为颍川侯,恢复陈姓。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陈姓的大发展是在公元557年,陈霸先在江苏南京称帝,国号陈,此时,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及长江和珠江之间。【全国的分布】陈姓的繁衍大体上分为两大时期,秦汉之际,主要集中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魏晋南北朝之时,陈姓便开始大举向南推进;唐时,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南宋时期,陈氏迁到广东,明朝末期,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明清以后,居住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陈氏,迁居到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陈姓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西、云南等省。【姓氏名人】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他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早期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发动戍卒起义。后陈胜自立为楚王,势力庞大,后为其部下庄贾所杀。陈寿: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志》65卷。同时还著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辑整理了《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子昂:字伯玉,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文学理论对当世影响很大。著有《陈伯玉集》。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河南鹿邑县人,宋初著名道士。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著有《无极图》、《指玄篇》、《钓潭集》、《易龙图》等。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姓氏文化】江州义门陈氏“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家族的重要形式,也是被视为美德的传统伦理。“四世同堂”者多为大家族,通常会成为左右地方政权的强宗大姓,也常常受到当局的猜忌,强令析族迁徙。其中江州义门陈氏最为典型。据有关资料载称,江州陈氏为陈武帝陈霸先后裔。陈朝被隋文帝所灭后,其后裔隐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以孝治家,聚族而居,历隋、唐、五代,到宋仁宗时,历时230多年,19代同炊共居,人口达3700余口,田庄300多处,实是人间奇迹。被誉为义门陈氏。然而这样一个过于庞大的家族势力,必然会引起当局的猜忌。宋仁宗嘉佑七年,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奉旨临门,强行监护义门陈氏分析迁徙,依其字辈排行,分房支系,分析为大小291庄,分迁各府州县。其中江南110庄,两直隶州及闽、浙、湖广90庄,楚地90庄。元末明初,陈友谅兵败之后,又被当局第二次强令分析迁徙,致使义门陈氏后裔遍布各地。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如陈独秀、陈立夫、陈果夫、陈云、陈毅、陈赓、陈诚等,都属于江州义门陈氏分析迁移到各地支派的后裔。【名人事迹】平伯灭吕“平勃”本是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陈丞查世家》。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同心协力,共谋国事之意。《晋书·王敦传》曾引用此典故:“臣备位宰辅,与国存亡,庆管平勃济之略。”那“平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是指两个人——陈平和周勃,这两个人都是西汉著名的大臣。陈平是文臣,周勃是一位武将。他们二人追随刘邦征战多年,在楚汉之争中为灭楚兴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去世后,他的妻子吕后专权,企图封诸吕为王。她的这一举动遭到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大臣的极力反对。对此,吕后很是气愤,她又借机杀害少帝,立刘弘为帝,剥夺了太尉周勃的兵权,免除右丞相王陵的职务,大封诸吕亲信,想要一举篡夺刘氏政权。吕后死后,诸吕想篡以夺位,准备谋反,但又害怕周勃和陈平,一时不敢轻举妄动。没过多久,齐王刘襄带头发兵,陈平和周勃看到消灭诸吕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采用计谋使吕禄交出兵权并杀了吕禄。后来,他们在朝中大臣们的合作下,铲除了吕氏势力,维护了刘氏政权。

百家姓古老排名表(百家姓前世今生)(3)

【姓氏起源】魏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裔孙毕万的后代,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周文王有庶子毕公高,在西周初年受封于毕(今陕西西安西北),子孙以毕为姓。后来,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毕公高的孙子毕万,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公元661年,他与赵夙一起率兵讨灭了霍、耿、魏三国。事后,献公便把魏(今山西芮城北)封给了他。此后,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到了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所灭。魏国灭亡后,魏国公族大多以国名为姓氏,姓魏。此外,秦国穰侯魏冉本姓芈,南宋学者魏了翁本姓高,他们和后代也都改姓魏。【全国的分布】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秦汉时期,魏姓有部分迁至陕西、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唐时,魏姓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广东等地安家;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至今,魏姓除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之外,已远播于台湾及海外地区。【姓氏名人】魏无忌: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后世称为信陵君,有食客3000人,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魏征:即魏郑公,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著有《魏郑公文集》、《魏郑公诗集》、《全唐诗》等。魏源:字文渊,江西建昌(今永修县)三溪桥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倡导变革。除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等巨著外,还著有《古微堂诗集》、《清夜斋诗稿》等。【姓氏文化】巨鹿魏氏《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钜鹿魏氏为战国时信陵君之后。信陵君的孙子魏无知,在西汉时受封高梁侯。魏无知的孙子魏彦,任张掖太守。魏彦的儿子魏歆,任钜鹿太守,开始定居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魏歆裔孙魏宣,汉代封为北海公。魏宣有两个孙子,一个叫魏俦,另一个叫魏植。魏俦被普奉为钜鹿魏氏的东祖,其后有魏元同,武则天时为相。魏植被尊奉为钜鹿魏氏的西祖,其后裔有北齐尚书仆射魏收。后来,钜鹿魏氏又向外迁徙,繁衍出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与东郡(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两大望族。【名人事迹】结草衔环春秋时期,晋国魏武子有个宠妾叫祖姬。后来魏武子得了重病,临死前要家人让祖姬殉葬。魏武子死后,他的儿子魏颗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所以没有听从,他坚持让祖姬改嫁了。后来,秦桓公讨伐晋国,晋大夫魏颗领兵抵抗。正当魏颗感到力不能支的时候,秦军却意外纷纷倒下。魏颗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是有人事先把地上的竿打成很多结,秦军兵马都是被绊倒的。当夜,魏颗梦见一位自发老人对他说:“我是你先父宠妾祖姬的父亲,我感谢你没有逼我的女儿自杀陪葬,我在战场上结草帮助你,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这就是“结草”的故事。“衔环”典故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据传,杨震父亲杨宝是个生性仁爱的孩子。有一天,他在华阴山捕到—只受伤的黄雀,他为黄雀医好伤后就把黄雀放飞了。一天黄雀飞回来,对杨宝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我口衔4个白环送给你,将来你的子孙都会像白环一样人品正直纯洁,官居高位。”后来杨宝的子孙果然都飞黄腾达了,且各个为官清正。后来,人们因为这两个传说故事都含有知恩必报的意思,就把它们结合成一句成语“结草衔环”,形容感恩图报。

百家姓古老排名表(百家姓前世今生)(4)

【姓氏起源】陶姓出自尧的后裔,与职业技艺有很大的关系。据《辞源》记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居住在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后尧的子孙以地名为姓。另一支是以官名为姓,源于虞姓。据《风俗通义》载:相传舜把部落首领君位禅让给禹后,他的儿子商均被禹封到了虞(今河南省虞城县)。商均的世孙虞阏当了管理制陶业的陶正(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后来,他的子孙以他的官名命姓为陶氏。【全国的分布】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源地。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陶姓大举南迁到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山东、四川等地;清时,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移居到台湾及海外地区。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姓氏名人】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南朝著名的齐、梁两朝道教思想家、科学家、医学家。著有《真灵位业图》、《补阙肘后百一方》、《陶氏效验方》、等。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著有诗歌《归园田居》、《读山海经》、《咏荆苛》,散文有著名的《桃花源记》,辞赋有《归去来辞》等。陶澍:字子霖,号云汀,安化县小淹乡人,清朝著名两江总督。陶澍为官期间,在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著有《奏议》、《印心石屋诗抄》、《陶文毅公全集》等传世。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姓氏文化】陶氏五柳堂陶氏柳堂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区演军巷,前后一共有七进平房和一座藏书楼。现在主要保护三进平房和一座藏书楼。一进为楠木厅,二进为斜厅,三进为阁楼厅,都是面阔三间的硬山式平房。楠木厅是明代建筑,梁架、立柱都是由楠木做成的。梁架用才更为巨大,立柱呈棱柱状,顶部有卷刹,做抬梁,次间山面无脊柱。斜厅建于清代前期,整个屋身斜形而立,与楠木厅不处于同 中轴线上。阁楼厅与斜厅依回廊相连,东西间附建阁楼,显得很独特。藏书楼也叫游经楼,共两层,取自陶潜诗“游好在六经”之意。五柳堂的宅主陶氏是五柳先生陶渊明的后人,故题“五柳堂”堂名以示对先人的尊崇之情。陶氏祖居江西浔阳,后迁居到了江苏镇江。陶氏凭借着自己“络丝”的手工技艺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五柳堂建筑群经明、清、民国3个历史时期,代表着镇江古民居的特点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名人事迹】嗜酒如命的陶渊明诗人陶渊明能够做到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他把酒与诗连为一体。他的诗篇,大多都与饮酒有关。陶渊明是真的爱喝酒,曾作了一首诗叫《止酒》,其中有“平生不止酒,止酒情不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信止利己”。这饮酒宣言虽不似刘伶那般狂放,却也一样坚决。最初陶渊明仕途不顺,只作过几天的彭泽令,就写了一篇《归去来辞》。他在当官期间也不忘酒。他刚上任后,就下令把衙门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糯米,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陶渊明放弃了官位就没了俸禄,有时连喝酒的嗜好都无法满足。然而当他回到清贫的家中,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以后的日子如何,就不管了。他虽穷,却是穷并快乐着,作完农活,和乡亲喝喝酒,聊聊天,或者天连下雨,闲来无事,一个人在草屋里喝上几两,想想古今事,作作怡情文,是何等逍遥!虽说陶渊明是一位嗜酒成癖的人,但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讲,他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

百家姓古老排名表(百家姓前世今生)(5)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