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长久流传,所宣扬的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观念影响至深。薛平贵与薛仁贵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薛仁贵是唐初名将,历史上确有其人,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也确实脱胎于薛仁贵与妻子柳氏的故事,都是丈夫从军,妻子苦守寒窑盼夫归,最后丈夫功成名就归来,妻子得享荣华富贵。

历史人物薛平贵哪里人(薛平贵的原型割让大片国土)(1)

但薛平贵是唐末时期的人,与薛仁贵的时代不符。另外,故事的后半段,薛平贵娶了西凉国代战公主,最后还做了西凉国皇帝,回到长安。这与薛仁贵的经历更不符了,薛仁贵没娶过公主,更没做过皇帝。其实,薛平贵人生后半段的原型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石敬瑭,石敬瑭娶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儿永宁公主,后来在外族(契丹)的帮助下,坐上了后晋皇帝的宝座,几乎是薛平贵的翻版。

提起石敬瑭,大家都熟悉他的事迹,汉奸、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但考察石敬瑭的经历,前期勇敢善战、战功昭著,并非贪生怕死之人,为何晚年却向契丹卑躬屈膝,自称儿皇帝呢?

石敬瑭出生于太原,自称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西汉丞相石奋的后代。其实这都是石敬瑭为抬高自己门楣的无稽之谈,石敬瑭并非汉人,是沙陀族人,属于突厥的一个分支,石姓是冒用的,所以后世称他为汉奸有点不着边际。石敬瑭是将门之后,祖上几代都是武将出身,父亲是沙陀族首领李克用、李存勖手下的得力大将。由于家庭影响,石敬瑭喜欢读兵书,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西汉名将周亚夫。后唐的大将李嗣源很看重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还让他统领自己的精锐骑兵 三讨军,视他为自己的心腹。

历史人物薛平贵哪里人(薛平贵的原型割让大片国土)(2)

石敬瑭果然不负李嗣源的期望,战场上多次在危急关头保护李嗣源杀出重围。有一次,敌人突然袭击,石敬瑭带领十几名骑兵冲入敌阵,左冲右突,敌人没有敢阻挡的,最后率所有的部下安然回来。后唐庄宗李存勖很欣赏石敬瑭的勇敢,夸奖他:将门出将,真是名不虚传。李存勖亲自送给石敬瑭酥食,这是游牧民族很看重的礼节,石敬瑭一下子就知名起来。李存勖后来灭掉后梁,统一了北方。在李嗣源的部下中,石敬瑭是功劳最大的两个人之一,石敬瑭不爱夸耀自己的功劳,所以官位不高,但李嗣源对此心中有数。

后唐庄宗李存勖统治后期,政治昏庸,军民离心。当时,河北的军队发生兵变,李嗣源奉命前去招抚。不料,叛乱的军队竟然要拥戴李嗣源为帝,类似于后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意思。李嗣源犹豫不决,还不想背叛李存勖。石敬瑭劝岳父李嗣源当机立断,因为现在根本说不清楚了,没人相信你的忠心,还不如将错就错。李嗣源听从了石敬瑭的建议,进军都城洛阳。庄宗李存勖因为兵变被杀,李嗣源顺理成章地继位,史称后唐明宗,石敬瑭就成了驸马和朝廷重臣。

后唐明宗李嗣源病逝后,后唐宫廷发生内乱,先是李嗣源的儿子李从厚继位,后来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起兵造反,夺了皇位,史称末帝。李从珂得位不正,总疑心有人造反,他最怀疑的是重臣宿将石敬瑭。石敬瑭知道李从珂的疑心,整天愁眉苦脸,竟然瘦得像皮包骨一样。石敬瑭的妻子永宁公主进宫说情,李从珂答应让石敬瑭去镇守太原。石敬瑭如蒙大赦,慌忙逃出了虎口。

李从珂放虎归山,不免有些后悔。一次,永宁公主回洛阳参加李从珂的寿宴,结束后想早点回去。李从珂带着醉意对永宁公主说:"你急着回去,是不是准备和石郎造反呀?"永宁公主告诉了石敬瑭,石敬瑭知道大祸迟早要临头,暗暗准备造反。

936年,李从珂派兵讨伐石敬瑭,太原城被团团围困。石敬瑭的力量不足,粮食也快吃光了。在这危急关头,石敬瑭派使者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并向其许诺:与契丹约为父子之邦,割让幽云十六州,每年进贡大批财物。耶律德光答应了石敬瑭的条件,率军南下,打败了包围太原的后唐军,立石敬瑭为皇帝。石敬瑭率军攻下洛阳,建立了后晋。

历史人物薛平贵哪里人(薛平贵的原型割让大片国土)(3)

后世人在读到这段历史时,往往感到不可思议,石敬瑭比耶律德光小了10几岁,却自称儿皇帝,难道是天生脸皮厚、自甘下贱?割让幽云十六州大片土地,难道是天生的卖国贼?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也说过:称臣就够了,何必称儿子?多给钱财就行了,何必给土地?将来必定后患无穷。

但如果了解当时的风俗习惯和复杂的局势,就不会对石敬瑭的举动感到意外。当初,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和契丹首领阿保机约为兄弟,李嗣源是李克用的义子,石敬瑭又是李嗣源的女婿,从辈分上讲,石敬瑭比阿保机低两辈。而耶律德光是阿保机的儿子,这么论起来,石敬瑭比耶律德光低一辈,自称儿皇帝,似乎也没那么荒唐。

另外,按照当时的习俗,收义子是普遍现象,义子的地位很高,与亲生儿子几乎没有差别,义子继位也常见,后唐明宗李嗣源是李克用义子,末帝李从珂又是李嗣源义子,后周太祖郭威也把皇位传给了义子柴荣。在游牧民族的观念中,不那么重视血缘关系,向君主称儿子表明特殊的亲密关系。石敬瑭是沙陀族人,耶律德光册立他为帝,等于是他的保护人,向耶律德光称儿子,在石敬瑭看来并不是多屈辱的事情。

那么,如果答应多给契丹钱财,不割让大片土地,契丹能否出兵为石敬瑭解围?答案是不能。因为石敬瑭当时根本没钱,许诺的钱财是在夺取天下之后才给的,在契丹人眼里就是画大饼。不给契丹人实际的利益,契丹人是不会出兵的。而且,石敬瑭答应割让的幽云十六州,相当部分是在当时的军阀赵德钧、赵延寿父子控制之下,石敬瑭这么许诺也是在慷他人之慨。

更重要的是,当时几股政治势力都在向契丹示好。后唐李从珂想与契丹和亲,并送大量钱财,寻求合作。盘踞在幽州一带的赵德钧请求契丹出兵帮他当皇帝,他愿意送重礼,和契丹约为兄弟之邦。为了赶走竞争者,石敬瑭只能出高价,并派桑维翰去游说耶律德光。桑维翰一直跪在耶律德光的帐外哭求,感动了耶律德光,这才回绝了赵德钧的使者,答应帮石敬瑭。

历史人物薛平贵哪里人(薛平贵的原型割让大片国土)(4)

石敬瑭当上皇帝之后,按照承诺,割让了幽云十六州,这带来了重大的历史影响。幽云十六州就是现在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北京、天津一带,这一带的燕山山脉,是中原农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和门户。失去了这个屏障,后果相当严重,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长驱南下,冷兵器时代的骑兵相当于坦克部队,中原政权被迫要以步兵来对抗骑兵,非常困难。辽、金、蒙古都是从这里南下,进攻中原。后世中原政权往往想夺回这块要地,却总是失败。直到400多年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中原政权的手中。

根据史书记载,石敬瑭勤于政事、礼贤爱士、能纳谏、生活节俭,私德在乱世皇帝中算好的。但他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割让幽云十六州,为后世带来400多年的祸患,应该受到后世的谴责。《旧五代史》说石敬瑭引契丹相助的行为是"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意思是为了救火,引大海的水来灌;为了解渴,竟然喝毒药,为了一时的救急,反而带来更大的灾难,这一评价应该是切中了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