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①。旧事逐寒潮②,啼鹃恨未消③。

注释

①松花:指松花江,黑龙江最大支流。隔:阻隔。

②旧事:以往的事。

③啼鹃:子规鸟,又名杜鹃,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此鸟“规”字与“归”谐音,故后人以此鸟鸣作为思归之声,表达思归之意。

此词是一首怀旧感伤之作。作于康熙二十一年春词人扈从东巡时。据高士奇《东巡日録》记载,“三月丙子(二十八日),驻驿大乌喇虞村,是日已立夏矣”,至四月初三,方启程。

赏析

关于此词的理解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基于词人的写作地点环境及家世,认为是怀念其曾祖金台什。据记载明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海西女真业赫部贝勒金台什败于清太祖努尔哈赤,被太祖缢死,业赫随亡。金台什即性的曾祖。他东巡经祖籍旧地,时距业赫之亡仅六十余年而已,往事历历,因生感慨。另一种则是考虑到整首诗的前后情感的连贯性和当时政治背景,词人不可能吟诵“啼娟恨未消”有反动意思的诗句。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纳兰性德最美的一首诗最后两句(纳兰性德这首菩萨蛮)(1)

“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暮春时节,夜晚时分,词人一人独立松花江畔,夜晚微冷的凉风吹过,落花纷纷坠落,随流水荡漾着银色的月光向远处流去。词人仰望天空,只一轮弯月挂在寂寥的天空。在这异乡故地,词人怎能不想起六十年的往事,战场厮杀,鲜血淋漓,败退奔逃的场面,岁燃自己也许未曾经历,但是在亲人的讲述中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想起曾祖父经历的那段壮烈又惨痛的往事,不尽感慨万分。睹物思人,一年中能有几次团圆之夜,而此伤感之时,偏偏不在月圆之夜。“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这两句是这首词中的佳句,也是古时候常被人们经常书写的句子。例如沈约的《杂诗·春咏》:“杨柳乱如丝,绮罗不自持”。温庭筠的《菩萨蛮》词:“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这三句中述性德的句子最好,关键在一个“乍”字,胜过了“乱”和“又”。“乍”是会意字,做副词有“刚刚、开始、又、忽然的意思。”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季节转眼之间迅速转换,刚刚冬季被冰冻凝固的纸条在春风的吹拂下,发出了翠绿的小叶,飘散如丝般柔软。下半句“故园春尽时”,不免有所暮春伤怀的基调。

纳兰性德最美的一首诗最后两句(纳兰性德这首菩萨蛮)(2)

下阕就和怀念曾祖父这一主题比较贴近了。“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可以理解为词人把不能与曾祖父的再见移情于不可挽回的春季。“两桨松花隔”中的“两桨”曾在古乐府莫愁乐中出现过:“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松花”指的就是“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旧事逐寒潮,啼娟恨未消。”前半句的意象承接上一句,“两桨送花隔。”而后一句就是最容易引起质疑的地方了,因为当时的词人已经是在康熙手下做事,若再提前朝旧恨,而且付诸于文字,估计有些不太现实。但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不能排除。在这一主题下的此词的思想境界就被拔高了,时空被拉长扩大,与历史人生相连,情感显得更深刻。

若为第二种理解就是指与家人的离别之痛,身处他乡异地的孤独伤感之情。这样就有一个时空转换的存在。上阙词人站在家人的立场,从家人的呃感情出发,以自己的口吻抒发他们内心的离别之情。“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君经常在外,一年才能回几次家。在这杨柳乱飞、群花谢落的暮春时节引起家人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下阕“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又站在自己的立场,仿佛是对上阙的一个回答,我想回家可是身不由己,我们就如这行船被两桨隔开的松花江的流水。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满心的忧恨不能消解。基于这样的理解,是的思想境界是有所降低了,但是比上一个的解释更加通顺合理。

纵观来两种理解,似乎都不能舍弃,词人身处曾祖父曾经拼杀的战场,怎能不怀念往事,看到弯月映水,怎能不想起远离自己的家人。也许这两方面的感情都有所体现。只有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才能不失偏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