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最早的合肥人住在哪里吗?现在就让考古发掘告诉你答案。

大雁墩遗址,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四里河街道南300米处,面积近6000平方米,周围有丘陵,四周曾经河网密布。

四里河是南淝河的支流,而南淝河,比较正统的合肥人都知道,南淝河是合肥的母亲河,合肥的“肥”字有一半来自南淝河。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

2017年春夏时节,这里正在进行大建设,就在如火如荼的建筑工地边上,有一群人安静地在一排排土坑里埋头工作,这就是“大雁墩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近来,有幸看到了《合肥大雁墩遗址发掘简报》 ,2017年偶然的一次探访经历,又浮现于眼前。

01

我们到达考古工地时正值傍晚,夕阳斜挂在不远处工地的吊车上,被暮霭笼罩着的考古工地,夹在四周正在建设的楼宇之间,在我眼里显出淡淡的神秘感。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2)

工地位于一处土坡上,分布着整齐的探方,虽然时间已晚,还有一些考古人员正在探方中埋头工作。

大雁墩遗址的年代属于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遗址中有生活居住区、灰坑(古人的垃圾坑)以及墓葬。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3)

已经发掘的遗址层中有红烧土面,还有黑色的碳化颗粒。现在,我从看到的考古发掘简报中,并没有发现相关碳化颗粒的报告结果,也许因为价值不大。

许多探方中,分布着不规则的圆形洞眼,这就是古人建筑房屋时留下的柱洞,因为木头属有机物,早已经在漫长的年代中被分解了。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4)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5)

在灰坑中星星点点还分布着一些白色的螺蛳壳,显示三千年前,很可能是这里先民的日常饮食之物。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6)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7)

02

根据当时合肥市文管处官网上的介绍,大雁墩遗址的东侧1500米处是合九铁路,北侧1500米处是四里河,而南淝河由西北紧挨着这里向东南方流淌。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8)

合肥的筑城史大约是在汉代,西汉时期,文献中开始有了“合肥”之名。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在四里河与南淝河的交汇处,建起了历史上第一座“合肥”城,是江淮地区皮革、木材、漕米的集散地与转运中心。

与大雁墩遗址相距不远,有个叫乌龟岗的地方,1970年这里曾经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鼎。鼎盖内铸有铭文7个字,“乔夫人铸其饙(音:分)鼎”,因而命其名曰“乔夫人鼎”,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9)

乌龟岗距大雁墩遗址仅数百米,大雁墩遗址考古地层展现,已知年代为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春秋早期。从这些元素来看,两者之间似乎有所相关,在年代上也有所延续。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推理,围绕四里河与南淝河这块区域,大雁墩遗址、乌龟岗遗址、汉合肥城,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合肥古称庐州,据《通典》记载:庐州,今理合肥县,古庐子国也。

庐子国是西周时期周武王所封之国,等级为子爵,故称“庐子国”。春秋时,这里归舒国,也有说是舒国灭了庐子国。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0)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1)

从大雁墩遗址的考古发掘来看,这里有灰坑(居民生活垃圾场)、有建造房屋的柱洞,还有墓葬。

出土遗物有陶器、印纹硬陶、石器、骨器、角器、小型青铜器。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2)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3)

除此之外,还发现有与冶铸制造有关的遗物,熔炉残壁、炉渣、陶质的鼓风嘴等,甚至还有陶范,说明这里是一处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聚落遗址和冶铸遗址。

大雁墩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龟甲,上面甚至有占卜时的钻孔。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4)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5)

这些都表明,早在三千年前,在四里河与南淝河交汇的这块土地上,已经形成了最早的城邑,居住在城邑中的先民,也许就是最早的“合肥人”。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6)

他们在河边大大小小的墩台上建筑房屋,构建起自己的“城市”生活;四周河湖盛产的“河鲜”成为“合肥人”的日常饮食;他们借助河流的运输力,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使这里成为巢湖、长江带的主要贸易码头。

03

正当我们在考古工地上新奇地细看时,发现了另一侧的土墩上有一块碑,这是1985年,由合肥市政府、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共同树立的文保碑,大雁墩遗址为“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7)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8)

然而,就在这文保碑的旁边,却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工作在施工方的一再催促下即将结束。

这块最早的“合肥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就要被剖开,所有曾经的生活痕迹,都将被当做普通的土方挖走,形成深陷的地基,再建起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

带着浓浓的遗憾,我们走出考古工地,来到外面的主干道上。

最有老合肥城市记忆的地方 这里或许是合肥人(19)

此时再回身,往我们刚刚走出的地方看过去,根本想象不出,在现代建筑的背后,居然有着这么一片保存了三千年前珍贵信息的遗迹。

在时间面前,“我们”是多么的短暂;在历史面前,“我们”又是多么的渺小!

刚才的“我们”,与三千年前的古人有过一点点的亲密接触,但此时,再走回现代化的车水马龙中,内心突然有一种又从古代“穿越”回来的不适应感。

看着身边来往的陌生人,他们也一定不知道,有时,我们居然可以与古人相距得这么近、这么近,近得似乎可以通过空气触摸得到 ... ...

热爱生活,读书写字,喝茶旅行,参观博物馆。

深读浅谈,说我理解的事物;格物致知,写我看到的历史。

我将随时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