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身为父母,最怕的莫过于孩子生病了,孩子一旦生病,父母整颗心也会悬得高高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许多父母肯定也有过“宁愿孩子受的病痛,都转嫁到自己身上”的想法,总想着那该有多好,至少孩子不痛不难受了。

到了要打预防针的时间,周末赵姐便决定要带着孩子小强去医院接种,但赵姐担心孩子会哭闹不肯去,因此赵姐便选择告诉小强说:“小强走吧,妈妈今天放假,带你出去走走、踏青!”听到要出去玩,小强当然非常高兴了,便赶忙跟着妈妈走了。结果一到医院,小强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就开始哭闹、不安,说着:“不要妈妈,我不要打针!”并试图挣脱妈妈的手,就想往外跑。

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有多大(孩子打针又哭又闹)(1)

​但赵姐为了能顺利打完预防针,只得用力的摁住小强,不让他乱动。打完后,赵姐看着明显还在抽噎的小强,但不若打针前那种激昂的哭声,反倒是有气无力的说着:“妈妈不要,小强不要打针。”自此之后连续几天,小强都不找妈妈玩,即便赵姐和小强说要带他去超市买好吃的,他也不肯,甚至有些恐惧的躲起来。

虽然必要的时候都是需要打针吃药的,但孩子的不配合、哭闹,也成了父母最头痛的问题了。但身为父母的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恐惧,其实来自于家长自己呢?

一、孩子为什么打针不配合

1. 父母的影响

许多父母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用“针”来吓唬孩子。而为了让孩子乖乖接受打针,还会哄着孩子说:“宝贝乖,你最勇敢了,打针一点都不痛哦!”但其实这不仅没有安抚到孩子,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注意,因为怀疑父母的话,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打针上,反而觉得更痛了。

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有多大(孩子打针又哭又闹)(2)

2. 环境影响

防疫站对孩子来说,不仅是陌生环境,其中还有许多不熟悉的大人与婴幼儿,陌生的环境加上陌生的人群,也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一般孩子看到陌生人都会退缩、哭闹,失去安全感。而且这里还有其他在打针的孩子,这种恐惧的情绪容易互相影响。

3. 条件反射

虽说零岁到一岁的孩子不具有长时记忆,但因为在一岁之前所要接种的疫苗比较多,孩子生病了也都会先去看医生,并打针吃药。孩子就会有一个联想,见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后,自己的手臂上或者屁股上,都要挨扎针,或是被迫吃下不好吃的药,不愉快的联想下,孩子就会对医生产生恐惧感。

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有多大(孩子打针又哭又闹)(3)

父母要知道,孩子对世界都是全然陌生的,身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孩子。有时候孩子会害怕什么人或者事情,跟家长平时开的一些玩笑或者说的话有很大关系,或许是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或许是为了哄孩子,又或许是单纯的开开玩笑,大家觉得孩子的反应很可爱,但是这些行为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却很少人会去思考。

二、父母的哪些言行会加深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感

根据加拿大科学家研究指出:“在多数情况下,孩子产生害怕打针的恐惧心理,与父母的行为有密切的相关性。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情绪,且会更加敏感。而孩子在打过针之后,会感受到疼痛,因此后来他们就会努力避免在不愉快的医院就诊。”就此来看,父母在孩子第一次打针时,势必得控管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有多大(孩子打针又哭又闹)(4)

1. 强行摁住孩子

有些父母会担心孩子打针的时候不老实,医生不好下针,也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因此就会用力摁住孩子,但其实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毕竟当人在被束缚的情况之下,恐惧、挣脱的想法就会更加强烈,而为了打针而摁住孩子的方法,也就只会让孩子更想挣脱、更加惶恐打针,也不利于打针。

2. 蒙眼睛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看到针头就会怕,因此在带孩子去打针的时候,就会选择蒙住孩子的眼睛。这样非但没能减少孩子的恐惧感,反倒让孩子有更强烈的恐惧。当人被蒙住眼睛,眼前只有一片漆黑时,孩子便会感到害怕,而且因为视觉被剥夺,触觉自然就会更敏感。

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有多大(孩子打针又哭又闹)(5)

3. 威胁孩子

为了要让孩子乖乖接受打针,有些父母认为打骂最能震住孩子。但其实这一种方法相当不可取,孩子不仅会害怕打针,更会害怕父母,这样想让孩子乖乖打针,就更困难了,而且也会影响孩子对家长的情感。

多数父母为了让孩子乖乖接受打针,恐吓、打骂,这些都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加上如若父母自己的情绪也表现出紧张、害怕时,也会间接影响到孩子,因为这时候的孩子会比往常更加敏感。因此父母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消除孩子对打针的恐惧。

三、如何疏解孩子对打针的恐惧

1. 提前在家排练

孩子常常会在玩游戏时,适应一些可怕的事情。想排解孩子对打针的恐惧,可以给孩子玩具注射器、玩具听诊器,让孩子扮演医生,由你扮演病人或者拿个娃娃给他“看病”。孩子就会透过打针,体会到更多的主动权,也就不会这么害怕打针了。

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有多大(孩子打针又哭又闹)(6)

2. 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哭闹不休时,父母要做的是快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当医生或者护士给孩子打针的时候,妈妈可以在旁边用玩具逗引孩子,或者唱一些孩子爱听的儿歌,来转移他的注意力。父母不妨在带孩子看病时,给孩子带几个心爱的玩具。

3. 父母情绪平稳

都说情绪是会相互感染的,孩子也会容易被父母所感染。因此父母应该平稳自己的情绪,才能够有力的安抚孩子,这也是孩子情绪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孩子生病就会比较焦躁不安,特别敏感,一旦感受到父母的紧张感,就会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自然会感到更加恐惧。所以父母一定要事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一旦生病了就要心平气和的去对待。

孩子对打针的恐惧有多大(孩子打针又哭又闹)(7)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因此在带孩子打针、看病的时候,切勿表现的太过紧张、担心,这样只会徒增孩子的惶恐感觉。另外为了让孩子乖乖接受打针,就用各种恐吓、强迫、打骂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也是非常不正确的,这样不仅不能解决孩子当下哭闹不休、不配合的状态,也会造成孩子未来都会特别抗拒打针。

今日互动话题:孩子哭闹不肯打针,作为家长,你是如何解决的呢?

————————

我是一名三岁宝宝的妈妈,育儿是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宝宝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细致的关怀。大家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共同探讨,一起解决。

我是雅雅妈妈,每天在带娃养娃中与宝宝一起成长。

每天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各位宝爸宝妈与我共同分享养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