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春节存有许多“禁忌”,天津人称之为“妈妈例儿”,形成的初衷是趋吉避凶、祈求好运。旧时春节禁忌主要有“五不”,即不剃头、不买鞋、不动土、不动针、不说媒。

春节禁忌(春节民间禁忌)(1)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把“正月剃头”的危害与舅舅的生命连在一起,确属无稽之谈,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对娘舅的亲情。再说,人们在除夕前已理发洗澡完毕,正月里头发不会长得很长,即便想理发也找不到剃头师傅,有嘛事儿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时再说吧!

“正月不买鞋。”因为在迎年的腊月,全家人的鞋帽服装皆已置齐,到了正月再买鞋纯系多此一举!另外,“鞋”“邪”谐音,春节主题是驱邪迎吉,因而“不买鞋(邪)”就更顺理成章了。

“正月不动土。”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不适合建筑施工。后口耳误传,把装修、搬家等也包括进来。虽说这与“正月不动土”无联系,但大节下的装修、搬家毕竟不大适合。

“破五前不动针线,刺了神眼惹大祸。”旧时家庭妇女辛辛苦苦忙乎了一年,从初一到初五,让她们好好歇一歇也是人之常情。另一种说法是“针”与“争”“真”谐音,人们为图新年平和,避开“争执”和“较真”,讨个好口彩。

关于“正月不说媒”,盖因说媒的“媒”与“没”“霉”谐音。其实,春节长假正是介绍对象、男女相亲的最佳时机,大可不必迷信老例儿,错过美好姻缘。

“大年三十晚上忌人。”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大团圆”,不速之客前来串门或债主上门讨债,对一个家庭欢乐的年终团聚不啻大煞风景的干扰。旧时京津俗谚说:“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即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祭灶之际,正是债主催债讨债、穷人躲债逃债之时;但到了除夕夜煮饺子时,决然不会有人来登门讨债了。因为此刻债主也在家里团聚,想讨债也无法分身,这就给穷人留了活路——这条潜规则是人性化的,《白毛女》中杨白劳躲债的故事,就是此情此境的艺术再现。

“三十晚上,出嫁的女儿看娘家灯,会死娘家人。”这条禁忌真够厉害!不管娘家有天大的事,儿媳妇在除夕下午之前,必须回到婆家过年。

另外,年夜饭不能吃得盆干碗净,要剩隔年饭;要有鱼,带鱼最好,意味着年有剩余,带鱼(余)过年,一年富裕。旧时除夕是众神下界的日子,要慎言,避免说不吉利的话。事做过,不能说“完了”;物用尽,不能说“少了”“没了”;“死了”“黄了”之类,都犯忌。不小心碎了瓷器,要赶紧念叨“碎碎(岁岁)平安”。除夕至正月初五不扫地,怕扫走财运,任随室内果皮纸屑堆满。旧时民俗以“水”为财,正月初二忌外人借水,因为这是敬财神的日子,挑水即是“进财进水”,是好口彩。

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是春节的高潮。民间许多禁忌过了初五即告解除,生活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正常状态——故称正月初五为“破五”。天津诗人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曾写道:“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大小商店在“破五”这天“开市大吉”,恢复正常营业。

旧时老天津人在春节期间有一些禁忌,今天看来似乎都是迷信;但从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层面进行观察剖析,这些禁忌并非毫无道理,甚至蕴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