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过唐古拉山口吗(沿着青藏线远行之十二)(1)

汽车继续沿青藏公路向前行驶。

遥望前方,白色的山峰连绵起伏,与天边的白云相连,分不清楚哪里是山,哪里是云。一会儿,一个巍峨的山影出现了,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间。我猜想,那一定就是唐古拉山的主峰了,因为只有它才有如此伟岸的身姿。

关于唐古拉山,也有许多传说。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当来到唐古拉山时,被漫天的大雪所阻挡,无法向前行进。在进退两难的时候,经随行僧人的提醒,公主将其乘坐金轿上的莲花座留下,镇住了风雪,这才顺利地度过了山口。

唐古拉,蒙语的意思是“鹰飞不过去的地方”,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的神圣之地,是藏族民众心目中最敬仰的神山。

当地民谣说:到了唐古拉,死神把手拉。抬臂能摘云,伸手把天抓。

唐古拉山,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唐古拉山口是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的天然分界线,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垭口,不仅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也是世界公路的海拔最高点。

这里,就是青藏线离天最近的地方。

这里的山脉并不像一路上我想象的那么险峻,甚至可以用很柔和来形容。但山顶上厚厚的白雪以及你头重脚轻的感觉会提醒你,这里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

我大口地喘着气,却还是觉得没喘过气来。司机师傅告诉我,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六成,一般人到这里来都会有明显的高原反应。这里天气极不稳定,即使在夏天,也经常会飘起雪花,下起冰雹。

我大步走在这坚硬的柏油路面上,却像踩在摇晃的般板上。司机赶忙提醒我,千万要慢,一定不要有剧烈的运动,这里可是唐古拉呀!

我情不自禁地将双手伸向天空中,作了一“打懒”(伸懒腰)状:唐古拉,唐古拉,如今,我真的看你来了!

山口的路牌上写着:唐古拉山,海拔5231米。

山口处还建有青藏军魂纪念碑,有为纪念铺设青藏光缆而建的石雕像。旁边不远处,还矗立着电力天路纪念碑,碑文是坚写的,右边第一行大字是:电力天路,跨越高原,青藏联网,光明吉祥。纪念着西藏电网与内地电网的连接成功。

我抬眼望一望那矗立在比山口还要高的山坡上的输电铁塔,雄伟高大,巍然屹立,在斜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穿过唐古拉山的还有另一条天路,那就是青藏铁路。可惜它在从这里向西直线距离50多公里处,就是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铁路垭口,虽然比青藏公路垭口海拔降低了159米,但也是目前世界铁路海拔的最高点。

公路周围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玛尼堆,玛尼堆及路边的塑像上悬挂着许多五彩经幡和哈达,不停地在寒风中飘飞。

随着它的飘飞,我的思绪飘飞到五十年代初的那段岁月。

“苦战一个月,冲过唐古拉。胜利就在眼前,就是死,头也要向着拉萨!”慕生忠将军向部队下达了一道铁一样的命令。

随即,慕生忠就率领他的筑路队伍,开始了一场人与自然的殊死决战。在那一个月里,将士们呼吸着稀薄的空气,顶着唐古拉山的风雪,夜以继日,挥动着铁镐,刨开了这里的千年冻土,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遥想当年,成吉思汗率领着他的千军万马,想取道青藏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却被高高的唐古拉山挡住去路。这里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致使大批人马死亡,所向披靡的成吉思汗,只能望山兴叹,败退而归。

川藏线过唐古拉山口吗(沿着青藏线远行之十二)(2)

而如今,站在山口上,迎着猎猎寒风,想起陈毅元帅当年视察这条路时写下的诗句:“昆仑雪峰送我行,唐古雪峰笑相迎。”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有人说,如果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血脉相通的,那么登山是人与山的碰撞,读山则是人与山的神交,只有爱山的人才可能真正读懂大山。

虽然一阵阵刺骨的寒风猛烈扑来,让我几乎无法呼吸,虽然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我几乎无法站稳,但我还是全然陶醉在与唐古拉山的神会之中。

这座雄伟的、神圣的、壮美的大山已经深深烙在我心里。

站在山口,迎着寒风,我挺一挺胸,吟词一首:

南香子 • 过唐古拉山

空旷石犹凉,

寒风残卷雪如霜。

孤旅荒原天近晚,

彷徨。

关山几度断雁行。

挺胸走山梁,

一身斜阳向苍茫。

碰碎高天云几朵,

无妨。

人间路长脚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