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律文化(罗马人的法律智慧)(1)

文/白龙

在西方历史上,罗马人的世界就像温暖的母腹,源源不断地哺育着一代代子嗣,为后世提供着丰富的滋养。不论是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致敬罗马共和的美国建国者们,还是在卡皮托尔山的罗马遗迹中沉思,被朱庇特神庙飘扬的晚祷曲激发起兴亡之感的爱德华·吉本,政治家和文学家从不曾走出罗马世界的巨大背景。

罗马法则是罗马世界的拱心石,并且在那个政治世界消散之后,依然化为法律遗产守护着人们的生活世界,被称为“万法之源”。黄美玲教授的《法律帝国的崛起:罗马人的法律智慧》犹如一位娓娓道来的导游,引导读者沿着罗马法的阶梯拾级而上,步入那个恢弘而高古的万神殿。

二十多年前,当我刚刚迈入法学院大门时,校园风气还不像黄美玲教授在本书后记中所说,“学生们恨不得从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准备考研、出国和司法考试”,同学们对学问和学者还有着朴素而纯真的敬意。当时学校给高年级本科生开有罗马法课程,授课人是罗马法大家徐国栋教授,每次上课,阶梯教室里连窗台上挤得都是人。后来我读福柯的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看到前言中描述福柯健步走进有着300个座位但挤满了500人的教室,“好像某个人一头扎进水里”,不由想起当时的罗马法课堂。

遗憾的是,课堂内容对于我们这些尚未入门的法学“小白”来说过于深奥,我们就像是穿着背心走进一场鸡尾酒会,除了目瞪口呆就是无地自容,于是旁听两次之后悻悻放弃。我至今记得当时作为教材的周枏先生著《罗马法原论》,蓝色封面上的优士丁尼大帝瞪着眼睛看着我,像一名长官威严地注视着逃兵。

此后,虽然也曾涉猎过罗马史的一些领域,但我始终像卡夫卡笔下的土地测量员一样,未曾真正进入罗马法这座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城堡。读完本书,我忍不住感叹,如果在入门时能遇到黄美玲教授关于罗马法的通识课程,或许不至于抱憾至今。原因很简单:治学需要殿堂级的大师,登堂入室也需要好的引路人,而国内的罗马法通识读本即便现在也寥若晨星。

事实上,非通人无以撰写通识。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联想起雅各布·布克哈特,那位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为国内学界熟知的史学大师。当欧洲大地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沸腾时,布克哈特却在巴塞尔大学的课堂一角,对着稀稀落落的听众讲述希腊人和希腊文明。黄教授和布克哈特一样,都是古典文明的播撒者,也都怀有文化担纲者独有的凋零感。其实,并不是人选择一门学问,而是学问自己会拣选传人,兴衰交替、载沉载浮,俱有定数。好的老师就像是一位引导员,帮学生打开学术殿堂的入口,指引一个大概的方向,剩下的就交给天意。黄教授的罗马法通识课程,用意正在于此。

罗马法律文化(罗马人的法律智慧)(2)

《法律帝国的崛起:罗马人的法律智慧》

作者:黄美玲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

《法律帝国的崛起》就像一幅简明的罗马法地图,不仅为读者指引了罗马法的研究方向,而且建立起极其可贵的整体感,而这是依靠自学很难获得的。书中精心挑选的18个罗马法故事,从罗马建城到努马立法,从王政时代到帝国崛起,从格拉古兄弟改革到《米兰敕令》,要言不烦地覆盖了关于罗马法和罗马史的重要关节点。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可谓补上了一堂缺课多年的罗马法课程。尤为难得的是,本书左图右史,熔法学、历史、文学、艺术于一炉,而这正是从罗马时代传承至今的“古典风格”。

在写作上,本书也独具只眼,开辟史家未有之法学视角,赋予法学以历史的厚重。比如,罗马史的研究者会注意到“弑母者马勒奥洛”,却不大可能从“类推适用”的角度思考;法学研究者会重视《卡拉卡拉敕令》,但很少会细考背后的历史真实,等等。诸如这般的珠玉之见,俯拾即是,读者可自行体会。

“南朝一段兴亡影,江汉流哀永不磨。”罗马人的世界早已隐入历史的烟云,而罗马法这门关于善良与公正的技艺却永留人间,照拂弱者、祛除不公。中国的很多法律借鉴自大陆法系,从制度到原则都受到罗马法的深远影响,罗马法的格言印刻在不少中国律所和法院的墙壁上。黄美玲教授就像罗马神话中的信使墨丘利一样,带领中国读者推开罗马法殿堂的庄严大门,捎来关于善良与公正的古老讯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