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安的历史名片,大家可能会想到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想一想,可能知道它是唐代的时候 (652年),玄奘法师为保存佛教经典而专门修建的地方再想一想好像和我们熟知的《西游记》有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大雁塔历史介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雁塔历史介绍(大雁塔文化的瑰宝)

大雁塔历史介绍

提起西安的历史名片,大家可能会想到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想一想,可能知道它是唐代的时候 (652年),玄奘法师为保存佛教经典而专门修建的地方。再想一想好像和我们熟知的《西游记》有关系。

作为一座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既是中国古代积极向国外学习佛法,文化交流的体现,又是古代无数能工巧匠的建筑智慧的结晶。

大雁塔一共经历了四次改建而成我们今日所见。

第一次是在唐高宗李治时期,他觉得这座原先按照印度古塔仿建的大雁塔与唐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貌不是非常符合,于是下令对此进行改建,大雁塔从原先的5层被加高至9层。

第二次是在武则天时期,她将塔楼增加至10层。

第三次是后唐时代将其又改为7层,但是因为西安地区发生过几次不同程度的地震,对塔顶和塔体都造成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损伤。

第四次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三十二年(1604年)对大雁塔进行了加固和维修,从而使得大雁塔成为我们现在看见的模样。

一进入南门,我们便可以看见非常多的题名碑,想到唐朝时期,当新进士及第后,就会有唐朝的皇帝设下酒宴,大家在慈恩塔下题名留念等风俗活动,这就是经常会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曲江流饮”,今日的我们无法一睹当时的风采,但是从碑文上只字片言的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热闹繁华与高中之后学子的欣喜与欢乐。感情透过文字流传千年,让我们现在的莘莘学子与千年前的学子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进入到第二层便可以看见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这个被大家认为是“镇塔之宝”的佛像乃是明朝初期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它既作为一座佛像立在雄伟的大雁塔,又作为中国将外来文化积极学习,积极本土化的伟大象征。

在两侧的塔壁上,还有许多古代文人的诗词题字,让我们感受到文物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制作它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更多的是通过一件件看似简单的文物所传递出的历经千年依旧感动着我们的内涵。

进入到第四层便可以看见刻满密密麻麻梵文的贝叶经,作为一名普通的游览者,我们无法明白这些梵文符号背后所要表达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但是我相信,当你亲眼所见这些文字密码时,你一定会被围绕在文字周围的庄严静谧的环境所影响,安安静静地驻足观赏。

进入到第六层便可以看见唐代迁客骚人的诗文,面对美丽的景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诗人用诗歌书写美丽,工匠用自己的技艺体现美丽。

大雁塔的美丽,不在于游客作为“打卡”必须要去看的东西,而是这样一座建筑,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这座文化遗产的瑰宝,激发了千年以来的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美丽的不仅仅是建筑,美丽的更是深入其中的文化体验。我眼中的大雁塔是一座塔,又不仅仅是一座塔,那么你呢?当你身入其中,便会感受一二。

今天的思考来源于过去写的一篇关于大雁塔的随笔,疫情之下现在没有机会参观,希望疫情尽快过去,我们一起去看大雁塔。欢迎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