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爆破到木板跟前,放炮位置离他只有半米远轰隆一声巨响,他的耳朵就什么也听不见了,可他心里很清楚,眼睛很明亮炸药响时,一个大灰块斜着向他飞过来,他身子一闪,刷地一下把衣服划了一道大口子好险只要再慢半秒钟,就躲不开了就这样,三天三夜连轴转,杨连第在风里、雨里,在烟云里,在狭窄的墩顶上,反反复复地突击爆破百余次,将桥墩顶上的混凝土削低了2.06米,抢修工作初战告捷完工后,同志们围着他服气地说:“二号桥墩上,你的汗水都流满啦”他微笑着回答大家:“为了解放全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也是应该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爆破专家成就怎么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爆破专家成就怎么过(获誉爆破能手)

爆破专家成就怎么过

最后爆破到木板跟前,放炮位置离他只有半米远。轰隆一声巨响,他的耳朵就什么也听不见了,可他心里很清楚,眼睛很明亮。炸药响时,一个大灰块斜着向他飞过来,他身子一闪,刷地一下把衣服划了一道大口子。好险!只要再慢半秒钟,就躲不开了!就这样,三天三夜连轴转,杨连第在风里、雨里,在烟云里,在狭窄的墩顶上,反反复复地突击爆破百余次,将桥墩顶上的混凝土削低了2.06米,抢修工作初战告捷。完工后,同志们围着他服气地说:“二号桥墩上,你的汗水都流满啦!”他微笑着回答大家:“为了解放全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也是应该的!”

由于表现突出,杨连第被誉为“爆破能手”。

登高和爆破两大难关被突破,全体指战员都行动起来,在杨连第登高精神鼓舞下,白天拼命干;入夜加油干。尤其是夜里,火把、瓦斯灯把狭小的墩面照耀得通亮,铁锤、钢钎和石块、洋灰相撞击的叮当声响彻夜空。那样一项钢铁、水泥和砂石的铁路桥梁工程,铁道兵指战员就是凭着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和钢钎、铁锤、铁锨等简易工具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

9月22日,当地开始下起连绵秋雨,墩顶上阴云密布,对面看不清人的面孔,但在杨连第等英雄登高事迹鼓舞下,大家提出“下刀子也不怕”的口号,在墩顶上架起帐篷。帐篷湿透了,雨水又从头顶落到脚底,冷得浑身打颤,大家就互相鼓励:“咬紧牙,坚持住。”战士张文生正闹痢疾,半夜偷偷登上墩顶参加工作;战士邹振清胳膊上长疖子,一样挽起袖子抡大锤;二排副曹文忠18小时铲掉洋灰2立方米,大家夸他“一个顶咱三个半”!热汗湿透了衣服,驱走了睡魔,赶走了寒意,直到天明。大家说:“别忘了西北老百姓还在受苦呢,咱累点算啥?”

终于,在9月28日上午,提前一天完成各墩顶抄平任务。坚持墩顶战斗的英雄们,沐浴着阳光,携着大铁锤,咧着大嘴,唱着有点跑调的“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子走下云梯。

二十二、苏联专家建议立功

登高和墩顶抄平问题解决了,可是桥的修复工作仍存在着技术问题。第二号桥墩下部被炸得很严重,像一株古老的松树,在它那苍劲的树干上被雷火烧了个大洞。按照平常处理办法,就要重新灌注混凝土,待强化强度合乎要求后才能架桥,这至少需要15至20天时间,可时间不等人呐!

正当难下决心的时候,苏联工程专家巴卡列夫、西林、季汗诺夫、史密尔朵夫和也力民可夫来到了陇海路,铁道兵团一师师长刘克接待了他们。连着几天大雨,公路成了乱泥浆,汽车无法通行,专家又不会骑马。刘克给借了几头毛驴,人高马大的苏联专家见了不禁哈哈大笑,幽默地说:“还是让它来骑我吧!”

于是决定步行。从英豪车站下火车,沿着路基冒雨直奔八号桥。碰到炸毁的桥梁,就从这边路基溜下来,又从那边路基爬上去。在路旁茅棚里躲雨的老乡,都以惊奇的眼光看着这一群行色匆匆不同肤色的人。当赶到观音堂已是下午2点多钟。这里离八号桥还有10余里,继续走要穿过两三个山洞,刘克考虑到专家们的身体,建议就地休息。巴卡列夫说:“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做完。”于是给年长的季汗诺夫老头儿借了匹马,9月17日天黑前赶到了八号桥。

专家们当即详细地检查了大桥。认为除一号桥墩因破坏严重需要加固外,其他各桥墩支撑力量已经足够,只需将缺口部分修补、裂纹部分可插入钢管用空气压缩机灌浆。计划变更后,只需混凝土250立方米与钢筋10吨就够了。人工在外,粗略估计要节省人民币2亿元(旧币)以上。

二、三号桥墩洗铲工作进行后,一、四号墩顶的加高和一号墩下部的修补工作也同时进行。按专家意见,9月22日开始一号桥墩修补加高,25日清早结束;四号墩顶加高则是用工字铁代替打洋灰,这一困难终于获得解决。正在这时,洛河洪水暴涨,运在途中的钢梁隔在河东过不来了。苏联专家又决定把陇海路765公里处已架好的钢梁拆下转用于八号桥,而原处改成搭枕木垛扣轨。这一拆一铺花了11天时间。

整个施工过程中,苏联专家都以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不辞劳瘁地冒着连绵秋雨,爬山越沟,亲到现场实际指导。史密尔朵夫水土不服拉痢疾,仍然每日按时上现场,每架一空桥梁、做完一件工作都亲自检点,这种高度的革命友情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有力地教育了铁道兵部队的指战员,大家都在他们的影响下加倍工作起来。

从接受到陇海路指导修复大桥任务开始,苏联专家的耳朵里就灌满了杨连第等英雄徒手登高的事迹。当他们来到八号桥下,仰视着45米高的大桥,心中就更加充满了敬意。杨连第奋勇登高、独胆爆破的故事始终在苏联专家耳边回响,特别是当他们观看了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拍摄的英雄登高的影片,印象就更加深刻。遂郑重地向陪同的刘克师长建议:“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像杨连第这样的人就是英雄,你们得给他立一个大功。”

铁道兵一师领导接受了苏联专家的建议,给杨连第记大功1次,报请兵团党委授予杨连第“特等登高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