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写“产业融合观察”这个系列,是因为我国养老市场的基数太庞大了,一个省、一个年龄段、一部分人群画像,都足以撑起一个百花齐放的市场,更别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的变化、医学技术的突破、科技的多场景应用,都可能催生出意想不到的机遇。在上一篇产业融合观察文章中,我们讨论的是露营经济(产业融合观察(一)露营经济),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灵活用工。】

前言

灵活用工在我国早已不是新鲜事,无论是弹性工作制、劳务外包还是季节性用工,都已发展出一套自身的市场逻辑,特别是疫情这几年,倒逼企业率先实行以时间和地点为考量维度的灵活用工安排。

在这样一个技术条件、劳动力结构与外部环境都发生转变的浪潮下,企业如何在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上进行灵活管理,将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灵活用工平台的合作模式(产业融合观察二)(1)

养老产业,尤其是涉及劳动密集型的养老服务行业,在规模化和连锁化的过程中,更是需要在人力成本这项最大的支出上做到降本增效,使规模化能够产生规模化效应。

也许会有读者对“灵活用工”作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感到不解,这是一种用工模式,也确实有可能与养老产业相结合,但是,这不是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事儿吗?或者说,这是养老机构院长应该考虑的事?

所以我们这次打破了把“养老 资本市场”这一板块放在最后的习惯,提前来看看,有哪些企业通过设计灵活用工方案为养老产业赋能而获得了融资。略有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相关企业均以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为核心,并没有专门针对养老领域,如上市公司科锐国际、C轮融资1.7亿人民币的金柚网等。因此我们在此分享的案例,均来自海外市场,尽管国外的医疗体系、医保政策和企业用工文化和我们均有较大差异,但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Part1 海外案例

NO.1 IntelyCare

灵活用工平台的合作模式(产业融合观察二)(2)

2022年上半年,医护人才服务机构IntelyCare宣布已完成1.15亿美元的C轮融资,完成此轮融资后,IntelyCare的估值达到了11亿美元;随着全球医疗保健提供商正面临着全行业的劳动力短缺,医护人员的需求空间将继续增长。

IntelyCare于2016年成立,医护人员的招聘和留存率逐年持续上升,2021年,护理专业人员数量较前一年增加一倍多,而客户对IntelyCare的需求几乎达到前一年的三倍。

目前,IntelyCare已经向美国的1600多个卫生保健机构派遣了近3万名医护人员,事实证明,“零工经济”的性质对医护人员很有吸引力,因为这些职位往往比许多全职医疗保健雇主提供更高的工资和更灵活的工作时间。

投资者表示,“随着护理机构市场格局越来越分散,很明显,卫生保健组织将依靠技术手段灵活地满足其人员配备需求。”

NO.2 Kevala

灵活用工平台的合作模式(产业融合观察二)(3)

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医疗科技公司Kevala于2022年初完成1210万美元最新融资。

Kevala的主要业务是帮助医疗机构寻找和管理员工,提供人员配备、合规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其服务的医疗机构主要是一些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组织,包括提供老年人生活护理设施的机构,这些机构因疫情而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

Kevala的软件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安排工作人员,组织劳动力资源,并跟踪护理人员的资质,他们也可以通过Kevala的平台管理内部员工,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向外部代理合作伙伴招募更多的灵活用工人员。

目前Kevala已经在美国5个州拥有1000多名注册护士、持照实习护士和认证护士长,数百家医疗机构在使用Kevala的平台。

NO.3 Florence

灵活用工平台的合作模式(产业融合观察二)(4)

Florence成立于2017年,作为一家医疗护工招聘平台提供商,利用技术来革新社会护理人员的配置,是一家集B端和C端客户于一体的新型公司,目前公司在B轮融资中获得3500万美元。

针对C端,Florence吸引护士以及有工作需求的护理人员注册并接受培训,同时将护士、护理人员、支持者与轮班时间联系起来,所有班次都包括完整的技能要求、人员位置和费用信息等描述;同时,注册人员和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上使用,包括培训学习、选择轮班班次、预约下单等,切断了中间机构环节。

针对B端,Florence为护理机构提供了直观的轮值表和电子学习工具,同时为组织提供一整套劳动力管理工具,包括出勤及预算跟踪、监管审核、建立轮班表等,并且很容易与各机构现行系统连接使用。

到目前为止,1万名电子学习者、9万名护理专业人员和超过2000个护理组织已经签署了Florence。

2021年到2022年,Florence收入增加五倍,并在北爱尔兰成功推出,现在为英国超过四分之一的社会护理提供服务,并在全国99%的地区运营。

Part2 国内灵活用工兴起的必然性

灵活用工平台的合作模式(产业融合观察二)(5)

灵活用工模式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劳务派遣,随后又出现了业务外包、非全日制的形式,到今天逐渐发展出了平台型用工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依托于数字化技术高效便捷地连接供给与需求两端,实现“人”与“岗”的高效精准的匹配以及人力资源的弹性管理。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已达8,944亿元,预计2022年突破万亿大关并在未来三年保持CAGR21.2%的高速增长态势。

从政策端来看,国家对此持积极支持态度,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7月发布《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后,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发布和制定了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若干政策,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未来就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风向。

从经济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崛起,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波动显著,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从体力、手工技能向知识、技术技能转化,同时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模式为灵活就业市场扩容提供了契机。

从技术上来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本管理转型。企业也在考虑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更加高效合理地利用人力使其从企业资源变为企业资本,而采用灵活用工模式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灵活用工平台的合作模式(产业融合观察二)(6)

而疫情更是直接推动了企业供需错配下的“用工荒”、“用工难”和“用工贵”问题;外卖、快递等行业用工需求激增,使“弹性工作”和“灵活用工”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并受到关注,企业开始探索新的用工模式。

Part3 以数智为媒的灵活用工

数智化技术的应用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供需两端的即时调动。数据平台对劳动力市场数据、业务及用工需求数据、历史用工数据的分析与洞察,完成劳动力供需分析,再结合目前企业业务及用工需求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数据预测岗位类型和数量,提前制定合理的、动态的招工计划。

其次,精准匹配。AI智能学习模型对历史招聘数据和简历进行学习和深度解析,对不同岗位的劳动力画像进行刻画,筛选出与岗位更加匹配契合的简历,实现实现简历——人——岗的精准匹配。

灵活用工平台的合作模式(产业融合观察二)(7)

方文观察:

  1. 未来的灵活用工在应用场景上会更加细分,有可能是行业细分,如养老行业、酒店行业、配送行业、零售行业等,也有可能是岗位职能细分,如营销外包、客服外包、专业技术团队外包等,在这各过程中,降本、增效、合规是企业的核心诉求。
  2. 灵活用工在立足业务场景需求之下,越来越趋向提供全方位综合化服务,包括培训、税务、保险、住宿管理、工伤赔偿等,这和方文咨询曾经专门写过的“产品服务化”一样,灵活用工并不是临时招聘,招、培、用、保四个模块的产业链维度对SaaS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居家养老的庞大规模是基于C端对灵活用工需求的应用场景,现在我国已有部分初创企业进入该市场,如金牌护士、小柏家护等,但针对养老领域B端还鲜有尝试,而养老机构、护理院、康养旅居企业、老年大学等均或多或少存在阶段性灵活用工需求,尤其是该领域用工培训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值得纵向深挖。
  4. 灵活用工叠加“退休再就业”,可以将第二次人口红利很好地进行整合。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而目前老年人才网仅起到了单方面发布招聘信息的功能,还远谈不上将再就业老人和用人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做精准匹配,但事实上,再就业老人对工作地点、工作时长等的弹性需求,更是灵活用工的催化剂。

本文作者:方文咨询 原来

对本文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也欢迎联系我们探讨养老相关话题。方文咨询,关注养老产业的创新和创业。

#养老##灵活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