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唐代诗人王建的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觉得古代人的礼节好繁琐,做女人好辛苦。因为在家是幺女,母亲从没让我学做饭。成家后和公公婆婆住一起,每天下班后饭菜已经摆上桌,加上我这个人吃饭从不挑剔,老公儿子也特别好对付,所以做饭问题从没有摆上议事日程,每天粗茶淡饭,做熟就行。儿子大学毕业,突然对做饭特别感兴趣,中餐西餐,煎煮烹炸,有模有样。我开始觉得儿子只是兴趣使然。一天,有客人来访,儿子把他做好的饭菜端上桌,引得客人连声夸奖。客人问他小小年纪为什么喜欢做饭?儿子说,我妈不会做饭,我就得学会做饭。客人夸奖儿子孝顺,而我心里却在滴血:难怪儿子从小体弱多病,原来是我不会做饭在儿子饮食上照顾不够。责怪自己做母亲太失职。倒是儿子的一番话为我解了围。儿子说:“妈妈虽然不会做饭,但在其他方面比一些妈妈做的强多了”。听了儿子的话,更是让我心生愧疚。儿子喜欢做菜,但不擅长面食。媳妇过门后,喜欢吃红萝卜韭菜馅饺子,作为婆婆不能等闲视之。我向会做饭的三姐四姐请教。三姐教我怎么和面?四姐教我怎么拌馅?当我亲手做出的红萝卜韭菜馅儿饺子得到媳妇的夸奖时,那种感觉,不亚于考试得了满分。从此,饺子成了我的“绝活”。自从有了孙女,做饭对我来说由义务变成了一种责任。孙女儿三岁前一直是由姥姥照看,姥姥的细心呵护使的孙女儿既活泼又健康。三岁后到我这里上幼儿园,她的吃喝拉撒由我全权负责。为了弥补在儿子身上的亏欠,我决定将功补过,做不成好妈妈一定要做个好奶奶。孙女最喜欢吃的是小笼包,我虽然学会了做饺子,但是包子和饺子还是有区别的。饺子只要和好面拌好馅就行了。而包子除了和面拌馅还需要发面。发面是个技术活,办公室的同事李老师是个持家的高手,她告诉我发面讲究三个步骤:一是和面,二是醒面,三是放碱。放碱的技术最关键,没有定量全凭经验。我说我这个人喜欢简单,你删繁就简只告诉我你是怎么做的就行。她说她每次发面就是三碗面,一勺碱,不多不少,刚刚好。然后她告诉我多大的碗,多大的勺。我就死死的记住了她的“三碗面,一勺碱”。一开始尽管是三碗面,一勺碱,但还是把持不住。碱不是放多了就是放少了。碱放少了,大包子成了小包子;碱放多了,白包子成了黄包子。每次蒸包子我最害怕的就是掀锅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如今我可以自信的掀锅盖,再也不怕大包子变成小包子,白包子变成黄包子。昨天晚上我又蒸了一锅小笼包,馅儿大皮薄,又鲜又白。包子端上桌,老公夸我厨艺有长进,儿子媳妇说我的包子可以订外卖,孙女儿更是直呼“奶奶万岁”!

洗手做羹汤,送与亲人尝。闲暇之余,在厨房用心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原来是这样幸福的一件事!

从此只愿为女儿洗手做羹汤的句子(洗手作羹汤)(1)

打开锅盖

从此只愿为女儿洗手做羹汤的句子(洗手作羹汤)(2)

出锅的包子

从此只愿为女儿洗手做羹汤的句子(洗手作羹汤)(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