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有人提问,说明明吃饭的时候吃的很饱,但是过了一会就想吃零食,然后一回到寝室也很想吃东西,而且只要有东西就想把这些零食吃完,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

先说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女患者,19岁,体型肥胖,先后前往精神科和心理咨询室接受治疗。自述近3个月至少每周2次因情绪波动而暴饮暴食,每次摄入常人4~5倍的量,无法自控。过后又担心发胖采用催吐的方法将食物全部吐出,暴食后出现内疚自责,甚至自杀观念,体重无明显下降。

虽然这个病例有些极端,但是借用食物作为暴力的行为并不少见,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分,借用这位女生的案例,今天我想向大家普及一些暴饮暴食的知识。

暴饮暴食后催吐是什么心理疾病(暴饮暴食后自责催吐)(1)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什么是暴食症?

暴食症(BED)是一种进食障碍,其特征在于频繁和反复发作的暴食事件,伴有相关的负面心理和社会问题,患者极度恐惧肥胖,但没有暴食后的清除事件,例如频繁催吐、导泻、滥用利尿剂、剧烈运动或者不理智节食等,这是区分于神经性贪食症很重要的一点。

暴食症有一些典型的特征:

1.短时间内吃超过一般量的食物

2.不能控制吃的量和停止的时间

当上述症状满足一周一次并持续3个月及以上,那我们就可以诊断为暴食症了。

暴饮暴食后催吐是什么心理疾病(暴饮暴食后自责催吐)(2)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暴食患者体重常有频繁波动,对自己的体型变化过于担心和关注,可能转变成对身体某一部位的变化不满意或不接受。这种情绪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进入暴食症的恶性循环。


暴食症有哪些危害?

1.肥胖:这是暴饮暴食带来的最直接的表现。肥胖的危害不胜枚举,肥胖体质已经证明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脂肪肝有直接的关联。此外由于身体脂肪量增加,肥胖者的骨关节炎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病的几率也要比常人大。

2. 抑郁症及其他情感障碍:暴食症和情绪障碍是双向促进的。多数暴食症患者是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虽然暴食症不是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暴食行为,也不是继发于癫痫、神经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但暴食症合并精神障碍的患者比例很高。

初步判断自己是否有暴食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评估建议:

1.存在反复发作的暴食(至少在3个月内每周有2次),而且每次都是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

2.总是持续存在进食想法,对进食有强烈欲望或冲动;

3.进食后发生懊悔、恐惧,担心发胖,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抑制发胖可能,包括自我引吐、灌肠、间歇禁食、使用药物抑制进食、服用利尿剂,有些患有糖尿病的暴食症患者可能无视胰岛素注射;

4.暴食症不一定都会引肥胖,不少患者因为自我认知因素而对肥胖有强烈恐惧,导致暴食后禁食频率增加或者促排操作过频,最终体重远远低于标准水平。


暴食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暴食症的发病机制尚无确切原因,在临床观察中,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生物学因素——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孪生子同时患病率较高,单卵双生子同时患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在患有暴食症的家族成员中,药物依赖(尤其是酒精依赖)、情感障碍和单纯性肥胖的发病率较高,这些数据都提示暴食症的发病可能与遗传相关。

2.心理因素——患者可能在学龄期或青春期就因为适应困难、敏感性强、情感不稳定,更容易出现愤怒和冲动,这些原因导致患者开始暴食。

有些成年暴食症患者是因工作压力、家庭环境、感情经历和社交恐惧等问题,出现轻微的饮食障碍,比如感受到压力或不愉快,就通过摄取零食或外出加餐释放情绪。久而久之,逐步放任行为,感情脆弱和饮食增加两者就反向发展,最终进展成为暴食症。

3.社会文化和家庭因素——多数贪食症或暴食症患者是完美主义者,追求体型完美和成就感。在发生家庭冲突、遭受家庭和感情抛弃、在校园或工作中遭受歧视和质疑情况下,患者往往会通过不理智的进食行为舒缓情绪波动。

暴饮暴食后催吐是什么心理疾病(暴饮暴食后自责催吐)(3)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暴食症管理和饮食习惯建议

目前,暴食症的治疗更多的是认知行为治疗(CBT)。虽然这对患者的体重减轻意义不大,但这却是患者能成功坚持下去的保证。并且也被证明这要比单纯的药物干预更为有效。

其次是患者的饮食行为习惯,通过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逐步纠正不良的饮食嗜好有助于帮助患者将体重回归正常。

治疗的初期,不能奢求患者将饮食习惯直接调整为正常人,应首先减少暴饮暴食的发作频率。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清淡,逐步降低食物中的热量摄入,比如每周在上一周的基础上减少每天100卡路里的热量。帮助自己逐渐适应低能量的饮食,避免突然减低所带来的机体的“反抗”。

最后、适当逐步增加自己的运动量,在保证自己健康的前提下锻炼,这样体重就会逐步回归正常。

@头条健康@青云计划

#清风计划#

PS: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其所有,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