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

点击“桃李国学苑” ,邂逅一份美丽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2)

作者:过常宝 教授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所著《依然旧时明月》以散文化语言解读唐诗宋词,用优美的文笔体验古典诗歌中的细腻温情:“那一轮浸润过唐宋风流的月,正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故乡。”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4)

遣悲怀(其一)丨元稹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5)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6)

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7)

是一首令人倍感惆怅的诗,但是当你细细寻觅,希望能明白到底是什么让人惆怅之时,又常常会一无所获。

是死亡本身吗?死亡当然是一个很严重的现实事件,但文学上的死亡要求意义。就中国文学史而言,文人怀念亡妻的理由往往在于:她的死亡终结了某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或者揭示出生者的此在处境,总之,都是强调情感对于文人的价值,它通常意味着对现实政治或文人价值观念的抵制。从潘岳的《悼亡诗》到沈复的《浮生六记》,都是如此。

但是元稹《三遣悲怀》诗的立意似乎并不在此。过去的恩爱并没有成为一种存在的理想,此时的怀念亦非源自诗人的现实挫折。所谓“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其二),就是对传统悼亡诗意义的一种消解。那么,这首诗里到底有什么令我们流连难返呢?

陈寅恪说:

《三遣悲怀》……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认为本诗以“真实”感人,固然不错。换个角度来看,所谓“真实”,也就是对人生的本真状态的豁然体认。可是,这层令人心痛的“真实”果真只能展现在“贫贱”之中吗?在陈寅恪看来,“今日俸钱过十万”不过提示了从前的“贫贱”,它自身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

但这一句不会那么简单。

如果只是为“营奠复营斋”,“俸钱十万”就是一种夸耀。元稹自然不会对着亡妻夸耀自己的发达。那么,这个显得过于直白甚至有些鲁莽的句子,对于显示生命的“真实”,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元稹少年贫穷,其《同州刺史谢上表》曰:

请输入标题 bcdef

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成年后,元稹一直寓居他地,或在京城科考。二十四岁时,元稹初入仕途,太子宾客韦夏卿赏识其才华,将幼女韦丛嫁与他为妻。七年后,元稹任监察御史分务东台,韦丛病逝。又过了两年,元稹写下《三遣悲怀》诗。与韦丛共同生活的七年,正是元稹勉力仕途之时,一切都尚不稳定,生活也远谈不上优裕,所以说是“贫贱夫妻百事哀”。

一个贫家子弟并不能自觉地反省这种艰难,否则就不会有“泥他沽酒”的悔恨。但是一个曾经享受着无限怜爱的豪门幼女,一个乖巧体贴的妻子,却只能以野蔬充膳,这其中的差距,应该能让他认识到贫贱的处境。内心深处的感激和愧疚,赋予元稹对仕途的期待以新的意义:一切都会在未来获得补偿。七年的累积,足以使这一期望成为人生的一个理由。但韦丛却在他功成名就之时溘然早逝,补偿落到空处,活着的人又将如何面对着这“十万俸钱”呢?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8)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9)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0)

对于元稹来说,韦丛的死亡将他永远定格在的贫贱的生活之中。“俸钱十万”构成了人生反思的起点,它不但让人领会到一种命定的悲哀,还使得当下的存在成为一个疑问。

汉代古诗中,一个“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人,在已经荒废了的庭院中,“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十五从军征》)。这一情景与手持“十万俸钱”的元稹的处境何其相似!人生艰难,自有一份期待支持着;但当人们熬过了艰难,却发现这份期待已经落空。那么,不但当下的人生失去了意义,就是那已经过去了的艰难时光,也顿成虚幻。人生由此而显现为一个无法逃脱的陷阱。这就是“十万俸钱”带给元稹的悲伤吧!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1)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2)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3)

从“贫贱夫妻”到“俸钱十万”,是人生情境的巨大变化。而这变化了的人生情境,又使得生命被重新审视:“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那些淹没在挣扎和憧憬中的贫贱人生,就这样被凸显出来,成为一段辛酸的记忆。韦丛的深情和贤淑也因此而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于是辛酸的记忆里又充满了感念。

但是,人生境遇的落差,使元稹感受最深的,不是恩爱,也不是人生的缺憾,而是深藏在这些背后的无常。从深为“谢公”怜爱,到整天为衣食担忧,这就构成了人生缺憾;当爱妻两年前的早逝,使得眼前的“俸钱十万”最终成为一种让人无法面对的虚幻时,紧紧纠缠着人类生命的无常,就将自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其二)这里的“身后意”是可以猜想的,大约就是死者黄泉而生者富贵吧,也许还有祭奠的期许和承诺。每一颗温柔良善的心,都离无常更近,也就有着更多的担心。尘埃落定后,戏言和真实、昔日和今朝、贫贱和富贵、期待和绝望,你还能分得清吗?就如这寄托了无限期待的“十万俸钱”,如今只能在“营奠复营斋”中,化作纷飞的冥钱,瞬时无踪。那么,它给元稹所带来的,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呢?

于是我们知道,随着“十万俸钱”不期而至的,只有无常。它引领着我们残缺而沉默着的生命,走向那不眠的长夜,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退路。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4)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5)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6)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7)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8)

韦丛死去已经两年了,元稹心中的激愤和幽怨,也已经渐渐淡定。通过“俸钱十万”,他又完成了对人生“真实”的重新体认:生命本身是虚幻的,所有的追求也都归于徒劳,于是,只剩下生命过程中的一个个片段,深藏在回忆之中,陪伴着孤独者的脚步。无论是“搜箧寻衣”“金钗换酒”,还是“野蔬充膳”“落叶添薪”,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都通过死亡和“俸钱十万”这两重棱镜而折射出它的意义:温馨和愧疚。

当平淡的场景凸显为最“真实”的生命形态时,心中流动的情感就取代了诡秘的无常,成为生命的引路者。正是这一点,让我们觉得如此亲切,因此也能使我们深切地认同,这就是所谓的“诚知此恨人人有”吧

诗人平淡的情怀和宁静的诉说中,有着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和默默承受,更有着对生命的汩汩深情,这就是这首诗所以感动我们的原因吧。蘅塘退士评论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唐诗三百首》)此言不虚。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19)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20)

选自《依然旧时明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部分图片和音频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主创团队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21)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22)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23)

主持人杨春俏

责编李喆

美编冯浩然

答谢中书书作者简介及翻译赏析(十万俸钱的无限哀情说诗文)(24)

桃李国学苑

在精神家园里诗意地栖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