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但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已不可考,反正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而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描写很大的原因是为突出关羽不忘旧情,突出关羽的“义”,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所以“捉放曹”在历史上发生的可能性极低!

关羽为什么被鲁肃说服(三国最被低估的谋士鲁肃)(1)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

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征伐东吴,逼得孙权只能连刘抗曹,在周瑜、鲁肃等主战派的支持下,火烧赤壁,曹操二十万大军瞬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的惨败,叫曹操梦碎赤壁,饮恨长江。曹操败逃途中便发生了关羽华容道捉放曹的故事。

关羽为什么被鲁肃说服(三国最被低估的谋士鲁肃)(2)

火烧赤壁

《三国演义》中介绍,关羽是在被诸葛亮所激,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被派去拦截曹操,关羽冒着被斩的风险,义释曹操,更加突出了关羽的忠义。

关羽回营以后,诸葛亮假装要执行军令,可想而知,关羽是斩不了的,不算关羽是刘备的义弟,单以关羽的赫赫威名,恐怕诸葛亮也不舍得斩之,但诸葛亮明知关羽“斩不得”情况下还虚张声势的原因是什么?

小编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尽早让关羽还清曹操的人情,以便在以后的征战中,关羽不再徇私;二是收复关羽,关羽一向对诸葛亮不太感冒,经过诸葛亮饶其性命这样的“救命之恩”,关羽对诸葛亮的态度应该会有所转变;三是挫一挫关羽的傲气,关羽一向自傲,除了刘备、张飞,谁都不放在眼里,经此一事,告诉关羽,我孔明也并非善茬,对于你关羽,还是有能力治上一治的。

关羽为什么被鲁肃说服(三国最被低估的谋士鲁肃)(3)

诸葛亮

而且诸葛亮让忠义无双的关羽去拦截曹操,本身就是一个低级错误,想刘备就算是势单力薄,难道还找不出“一两个廖化”,曹操一方已是“败军之将不言勇”,只要能堵住曹操,曹操必不能幸免,而“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却犯下如此错误,只能用诸葛亮是故意放走曹操来解释。

可以说罗贯中对于“义释曹操”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还是很能自圆其说的!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刘备身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最弱的一角,必须要掌握平衡,所以“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不可或缺,曹操若死,不仅北方大乱,中国古代最大的外患北方游牧民族将趁势南下,而且“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也必将撕毁孙刘协议,压缩刘备的生存空间,所以曹操身死不符合刘备一方的利益。所以诸葛亮才使出“一箭四雕”之计,派关羽去“埋伏”曹操。

关羽为什么被鲁肃说服(三国最被低估的谋士鲁肃)(4)

诸葛亮

但为何孙权一方的鲁肃也对“放走曹操”持肯定态度?除了与刘备相同原因外(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还因为鲁肃的“吴宫对”!

“吴宫对”是鲁肃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曹操刚刚战胜袁绍的时候向孙权提出的。

鲁肃的这个对策,堪称“东吴版”的“隆中对”。它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巩固江东,与中原、荆州、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适当的时候夺取荆州,进而与北方分庭抗礼;第三步,称帝建国,谋求天下一统。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而且比诸葛亮早了整整七年。

关羽为什么被鲁肃说服(三国最被低估的谋士鲁肃)(5)

孙权与鲁肃

由此可见,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鲁肃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众所周知,没有孙刘联盟,就没有赤壁之战;没有赤壁之战,就没有三国鼎立;而孙刘联盟的主动权又在孙权那里。孙权不肯联盟,刘备、诸葛亮就没有办法。

那么,孙权为什么决心连刘抗曹呢?关键的原因鲁肃在七年前已经把话说透了。在那次“吴宫对饮”的密谈中,鲁肃不但为孙权做出了战略规划,而且讲明了这一规划的依据,即“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这是鲁肃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而且是一个准确的判断。

鲁肃身为东吴的三号人物,他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孙权也认可“曹操不可卒除”(卒即猝),曹操如果早死,天下的变数将增大,不利于东吴的战略部署,所以曹操得以安全逃回许昌,是魏蜀吴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羽为什么被鲁肃说服(三国最被低估的谋士鲁肃)(6)

鲁肃

鲁肃“吴宫对”的意义,绝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事实上,尽管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战略规划堪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刘备三顾茅庐那会儿,却并没有条件实施。甚至在他败走当阳之时,想到的也只是投奔苍梧太守吴臣,哪有三分天下可言!

如果没有鲁肃的力主联盟和周瑜的力主抗战,刘备的前途也实在堪忧。投奔吴臣不过苟延残喘,曹操不战而胜得了襄阳,势如破竹拿下江陵,对付刘备只是迟早的问题。这个时候,刘备恐怕命都难保,哪里还谈得上实施诸葛亮的“隆中对”?所以,刘备后来跳了龙门,不但应该感谢诸葛亮,还应该感谢鲁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