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

文字承载的是力量 应文字不仅仅是文字(1)

金文以鹰为應。字形像山崖下的一只鹰。后加心旁表义;厂讹变为广、疒。本义是应当。

字形:

文字承载的是力量 应文字不仅仅是文字(2)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鹰”与 “应”是个义随形变的字。金文像一侧身人形伸臂饲鸟(鹰)形, 此形已包含了人与鸟(鹰)的应和关系及鹰形两个字义。战国时的金文和楚简在原有字形上增加了与病和心理有关的 “疒”和 “心” ,逐渐有了感应义。

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菜根谭·概论》遇到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一定不要急于推心置腹;遇到易怒且自以为是的人,要格外当心自己说出的话。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传·乾文言》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增广贤文·上集》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天若有情应老。——晏殊《喜迁莺·花不尽》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赏析: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 “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 “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文字承载的是力量 应文字不仅仅是文字(3)

PS:只有一定阅历后,才能真正理解感悟古诗文之美。

恨不能出口成章,一比潇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