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年之前,我就听说过河北文坛继“三驾马车”之后,又出现了“河北四侠”仅从“四侠”这两个字上理解,起初,我还以为作者是写武侠小说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史长义与魏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史长义与魏平(魏平我与四侠)

史长义与魏平

早在两年之前,我就听说过河北文坛继“三驾马车”之后,又出现了“河北四侠”。仅从“四侠”这两个字上理解,起初,我还以为作者是写武侠小说的呢。

直到2012年秋,我到作协工作以后,与“四侠”有了更多的接触,逐渐了解到,以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张楚为代表的四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群体,已经在全国文坛上声名鹊起。他们的小说一经发表,便被多家文学期刊及媒体转载,其中刘建东创作的《羞耻之乡》、胡学文的《离婚》等小说作品,曾荣膺中国年度小说排行榜;张楚曾获2013年《人民文学》和《南方文坛》“年度青年作家”;李浩创作的小说《将军的部队》,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细读他们的小说,才发现这四位作者及其作品中,不仅透露着作家敏锐深刻的思想见识、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还有那燕赵风骨的独特魅力。他们四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永不停息地探索创新。在文学突破国界的藩篱、逐步融入国际化大背景的文学道路上,他们当属那种先锋派的典范,也就是说,他们更接近国际化的文学思潮。

由于工作关系,我和刘建东接触最多。作为创联部主任,平日里他要承担大量的文学创作研讨活动,以及日常繁琐的作协会员的协调联络等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作协组织的活动明显增多,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创联部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刘建东肩头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有这么一位小说家出身、熟悉作家作品的创联部主任,我在暗自得意;同时,竟也不时有些担心: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会不会影响他的创作?我时常为过多的工作安排,而挤占了一位优秀作家的创作时间而感到愧疚。但我深知,一位作家无论多忙,也不会放下手中书写的笔和心中对文学的执著。刘建东始终在默默地写作,谁也说不清他正在写什么,也许,在他的羞涩和躲闪中,已经找到了一种小说的方式,这种方式涉及的不仅是对世界和生活的解释,还是对文学的雄心和自信的不解释。所谓“欲辩已忘言”,正是对刘建东脚踏实地诚实写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胡学文当属四侠中的老大哥,平日里少言寡语,神情中流露着一种踏实和憨厚。从他深邃的眼神中,似乎有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光束,那就是洞察社会,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的敏锐和智慧。在我第一次读到胡学文的小说《离婚》时,除了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外,还深深地感受到,他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对人物细节描写的独到之处,以及对文学艺术的孜孜追求。胡学文,如同他小说中刻画的人物那样,凭一种信念,靠一种执著,一往无前地在文学的茫茫道路上追寻着,全然是孤身夜行者的化身。

与建东、学文二位性格不同,李浩则是一位性格直爽且个性张扬的作家。熟悉李浩的人都知道,他迷恋西方现代哲学,醉心于微妙幽深的发掘、存在真相的追问。他的小说往往喜欢绕过日常,直接抵达真相,在技术上更强调文本的实验性和审美的溢出。多年来,他始终以一种独树一帜的姿态,忠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写作,偏执地行走着自己的文学之路。谈及文学话题时,他时常带有坚定的语气,他对问题往往有独到的判断,只要他认定了,似乎就没有了商量的余地。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及相同的外向性格,我平日里与李浩交流较多。还记得初次与李浩见面,他要求调到作协创作室,希望能够集中精力搞创作,这次见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这位有些“执拗”的青年作家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种前行的动力和潜质,看到一种对文学的执著和坚定,同时更看到了文学冀军崛起的希望。

张楚是四侠中最年轻的一位作家。由于工作在异地,平时我和他接触不多,对他的了解大都是通过读他的作品。他的文字,含着一种朴实而清新之风。他笔下的小公务员、再婚父亲、残障少女、患病的孩子……他们无一不是面临着现实和精神上的巨大困境,而他们在生活中又那么充满温情,那么努力向上,让人们在绝望之境感受到寻找光明的可能性。第一次见到张楚,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他就像一个阳光大男孩,说话声音不高,语速也不快,时刻保持着谦逊、单纯和真诚,甚至有些腼腆和羞涩。我知道,正是他的谦卑,才让他的写作始终向前;正是他的真诚,才让人们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人格的力量。

渐渐地,我与四侠有了更多的接触,有了更多轻松交流的机会。我发现,他们不仅有高远的文学追求,在做人做事方面也始终保持着诚挚和质朴,而且在生活品位方面也力求完美。这也许就是河北四侠意义的真实存在。 (河北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