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 根据硅谷王川网文整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与焦虑情绪共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与焦虑情绪共处
焦虑
根据硅谷王川网文整理
11、有方向,没目标;过程导向,非目标导向
Drake 关于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做事 (过程导向)Choosing with intention与目标导向 (Chase Goals) 的差别, 写的非常透:1/ 可以简单地聚焦,2/ 聚焦在当下 (而不是为未来某个目标而焦虑)3/ 从内向外 (内在的动力推动往外的发展),4/ 发展过程是一个螺旋式切线式地上升过程,5/ 动态和整体性地,(而非静态孤立地)6/ 知道方向 (但是目标并不确定),7/ 知道价值所在 (但并不知道最优点,或者对最优点没有预设立场),8/ 知道什么是转折变化的信号,和可以借力的杠杆9/ 可以获得长期的增长,而不是注重短期的利益10/ 对新的变化更能灵活调整反应,11/ 重点在于各种尝试,而不是执行(现有的教条)
目标导向,可以看成是把前人或外人的叙事的教条,生搬硬套到个人的具体情况上,在真实世界往往碰得头破血流。
所有行业到最深处,最本质的地方,都是哲学,异曲同工。
12、胸襟随视野开阔而开阔
观看遥远的物体和风景,似乎更容易让大脑摆脱枯燥感。爬山,和在视野相对狭窄的平地上走相比,体验上有一种微妙的不同。
英文有个词叫病态肥胖 ( morbid obesity), 指那种三四百斤重的大胖子。心理学里还有个词叫做 morbid rumination, 意指病态的反复沉思而无法自拔,这个容易使人陷入焦虑烦躁甚至忧郁症。野外远足,似乎可以更容易放松,使大脑思维发散,增加全新的输入,脱离这种困境。
在拥挤的都市街道上行走时,大脑内部并没有真正放松,还是有相当部分资源 (比如杏仁体, Amygdala) 在警觉的观察外部世界,提防对自身的威胁;在开阔的绿地中行走时,就没有这种问题。本质上还是生物脑的容量太小,遇到一点压力就捉襟见肘。
13、焦虑来源于就近的比较
1/ 慢慢意识到,群体的有时的焦虑,执着等不理性行为,很大程度上在于下意识地不断和周边的,离他最近的一群人的比较。2/ 比如,一个乞丐会嫉妒和他相邻街区的另外一个乞丐,很多人可能内心会嫉妒成功的同学,同事;但一般人不会嫉妒离他很远,和他背景差别很大的某个亿万富翁。3/ 这种不理性行为从远距离观察,极为荒谬可笑,但以这种执念极为顽固。似乎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生理和社会原因。一旦嫉妒心理外露到行动上,会得到被嫉妒的乞丐的敌视和反制,然后进一步强化嫉妒心理,从而形成一个很难打开的死结。4/ 尽管对于一个乞丐而言,最佳策略是赶快脱离这个环境,学习其他亿万富翁,重新寻找谋生的方法;但是一旦有周边人的比较之后,大部分乞丐的本能行为是去和其他乞丐较劲,去思考如何在街区上占据更大的空间,乞讨更多的钱。
5/ 从认知角度看,和隔壁乞丐较劲,争夺的资源和路径都比较清晰和明确,尽管 “回报/投入的精力”之比不高,有时甚至是负的;而如果没有清晰的路线图,嫉妒一个远方的亿万富翁这样极为模糊抽象的概念,没有实际意义。换句话说,嫉妒,只限于在你认知可以非常清晰辨别的范围之内。
14、不断优化
Paul Watzlawick:"这是一个普遍的人性的问题:一旦我们找到某种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较大的焦虑/期盼的代价后,我们为此解决方案付出的昂贵代价会让我们自愿地扭曲现实来适应我们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改变解决方案本身。"
15、不痛不悟不进步
Joe Dispenza:"少年的穿戴通常反应了他想成为哪类人,而不是他本来是哪类人。如果你问任何一个精神病科的专门和少年人打交道的专业人士,她会告诉你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少年生活的体验,那就是:不安全感 (insecurity). 所以,那些十几岁的少年通过(穿戴的)从众获得安全感。 "贩卖焦虑,可以看成是一种“做多安全感”的生意。成年人对于“安全感”的狂热追求,实际上比少年更加荒谬。更荒谬的是,即使你告诉他其行为模式完全不理性,他即使嘴上承认,身体仍然不由自主。按照 Dispenza 的说法, 这里面还有一个机制,就是我们一旦习惯性借助于外界刺激 (比如事业成功,客户/合作伙伴的赞许,等等)而不是内观来实现对自己的认可和满足,那么达到短期目标后,身心很快又陷入空虚,需要更大剂量的外界刺激,来缓解这种空虚和焦虑, 这和吸毒上瘾的机制,本质是一样的。这想靠简单说教来改变,是完全不可能的。真正的改变,往往要在事主遇到重大危机,山穷水尽,无路可退时,才有可能发生。
16、人生是认知变现,识不足则多虑
思维模型丰富之后的最大好处是不焦虑。因为知道事物底层运作的机制,不会把成败简单地归咎于运气,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做了也白搭。不焦虑后,就会有更多时间学习和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型,形成良性循环。
质疑/挑战/摒弃传统思维模型,是需要很多精力和坚持的勇气的,不是说想要翻桌子就能翻得了的。人一旦忙于大量无需思考的事务性工作,容易被朋友圈内主流思维模型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毫无保留的接受或合理化传统思维模型里的各种隐含假设,而没有能力/甚至根本不会去想,如何构建新的思维模型。
17、越激烈的程序越容易传播
断章取义贩卖愤怒感,看来是比贩卖焦虑更好的生意。愤怒情绪的传播力量,要比其它情绪强大得多。
愤怒其实是跟自尊有关,自尊其实跟自卑有关,自卑感是比焦虑感更深的感觉。
18、快乐来源
基于匈牙利心理学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的心流 flow 的理论,有人总结快乐来自于四个 f : focus 聚焦而不是频繁被干扰,freedom 自由无约束无顾忌的表达和探索,
feedback 真实全面的反馈,
four percent 每次做的都争取比现在的提高 4%。心流状态是一种介于枯燥无聊和高度焦虑之间的优化状态
19、现场才有细颗粒的真实 信息
读历史学家写的历史,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角度,很多史料和叙事框架往往难免失真,甚至在细节上完全错误。如果读读同期的各个主要人物的传记,就获得一种底层的自下而上的角度,可以理解他们在不知道最终结局信息不全面的时候,是如何决策,如何判断失误,如何面对恐惧和焦虑,等等。也清醒的意识到很多关键节点其实历史可能会有多种完全不同的演变结局。很多原来不清楚或者没理解对的细节就搞通了,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这类传记最好要读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的版本,这样有助于接近真相,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型。1933年首先设想出核子链式反应并率先在英国获得专利的匈牙利物理学家 Leo Szilard 的传记非常精彩有趣。此人在行业外面不为人知,主要因为没有得过诺贝尔奖。但没有他的个人亲自持续的推动,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至少要晚两三年才能实现,也许就不会有广岛和长崎被轰炸,但也许北海道就被苏联占领了。
生活工作中的失望沮丧和焦虑,有一半原因是根本没有真正理解世界的真实运作规律,还有一半原因是没有理解这是感知试错所必须支付的成本。
普通人无法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无法设身处地,排除事后诸葛亮的干扰,把大脑置于一种大规模的各种历史细节重放的的培训之下。如果可以把这种培训系统化,规模化,那就有潜力训练出一种超人的能力。
"在柏林大学讲课时,Szilard 阅读各种科技期刊,关注核物理的最新进展... 与他的同事不同的是,他不是实验家。他可以随意的自由推测,依靠直觉,推测其他学者的实践工作的意义。他的洞察力,不会像实验家那样被限制,只能根据下面合乎常理的步骤来一步步移动。"
Szilard 给老婆 Trude 写的一封信中讲到: "生物学家分两种: '狗娘养的',和 '杂种'。前一种会写一篇论文,阐述某个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后一种则会揭穿它"。
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的越过临界点的核子链式反应发生于 1942年十二月二号的芝加哥。可以把瓦特 1776年推出商业化的蒸汽机看成是人类文明链式反应越过临界点。
"他不仅预见到链式反应释放原子能的机制,他也意识到材料的临界质量是必要的: 只有当很多原子挨的很近的时候,释放的中子才能碰到其它原子核,而不会逃逸"。
Szilard 虽然是和爱因斯坦联合推动美国造原子弹的主要科学家之一,但在美国的二十多年间,长期辗转于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做各种临时工,经济上不宽裕,和老婆长期两地分居。也因此常常陷入焦虑和忧郁。
20、焦虑与不安全感来自无知和少知
微博,油管,推特将成为帮助你深度思考的重要工具。通过信息输出,你会获得多元化的,一手的,细颗粒的原始信息反馈,这将大大提高思考质量。看来得开始做些短视频上传到油管上了。
人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来自于没有真正理解事物运作的底层规律。因为不理解,所以面对各种不确定性,会有生理上的本能紧张不适,再加上周边人的类似焦虑情感的传递,就会加剧这种反应。全面的,一手的,细颗粒的外界信息输入,是降低不确定性,促进深入思考,降低焦虑感的治本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