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的文案 一篇特稿几多责任(1)

最近总是失眠。

按理说做了7年夜班编辑,党的二十大专刊任务也已过半,能踏踏实实地睡上一觉,可一躺在床上,仍旧辗转反侧,似乎那股亢奋劲还充斥在体内。

由我执笔的万字通讯稿《玛多法院人》,几经“阵痛”终在10月18日凌晨,作为《人民法院报》党的二十大专刊特稿,顺利“分娩”了。而我则像个虚弱的母亲,感激地看着“医护人员”为新生儿“剪脐带”“擦羊水”“做检查”“报喜讯”……

“孩子”生在了党的二十大期间,人人都高兴。我怀抱着这个“大块头”翻来覆去看,不禁将思绪拉回到了大会召开前的一周。

总编室例会上,主任徐光明传达着社领导对于党的二十大专刊的指示,视频另一头居家办公的我突然被点名——“小白,玛多的稿子进展怎么样了?二十大前是否可以出来?”

我当即回复“还在修改”。

“社领导要求在二十大期间在一版重要位置发布。”主任说。

党的二十大是国家的盛会,关系每一个人。今年7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派我前去青海省玛多县人民法院采访。玛多法院的工作成果,是玛多法院人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进程的一个缩影。看似干警们每天的工作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是法治思想在高原高海拔地区的生动实践。在十年间的法治道路上,不仅发达地区法治成果显著,边远地区也没落下脚步。

接到任务,我心头一紧,虽说这篇稿件已经前前后后修改了20多遍,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打磨。时间紧,任务重,例会结束我立即再次研读领导提的修改意见,重新捋内容框架与中心思想。从最初1.9万字的稿子修枝剪叶到了1.2万字,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心怀忐忑将稿件交付领导审阅。

总编辑张守增看完稿件说:“这篇稿子故事里都是奉献,细节里全是精神。”

领导有指示,大家心里都踏实。稿件被安排18日见报。17日晚,一审编辑王贺和二审主任张伟刚拿到稿件后再次阅读。

校对室里,负责人赵佳带头,并安排4名校对员一起校对万字“大块头”。“青海高原”还是“青藏高原”?文中藏民的藏语使用是否准确?校对员们对存疑点查阅资料反复核对。校对员们都有着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人员充足,发现问题更充分,多一双眼睛,也多一道把关。

第二天稿件顺利见报,一版倒头条配图刊发后,转至三版、四版,由本报记者撰写的1.2万字长篇通讯也创《人民法院报》之最。按照社领导要求,新媒体、网站平台将先前准备的玛多资料与见报稿件随即进行精心整合编排,迅速发布。报道一经推出,在各媒体平台及法院人的朋友圈自发掀起转发热潮。

看到效果如此好,总编辑张守增随即指示,请青海记者站收集采写全省法院干警感想,让玛多法院干警直面镜头,谈在听取党的二十大报告后的感想和心愿,形成文字、短视频,在各平台推出,争取将传播声势延续下去。

多平台发布,多部门密切配合,在我看来,此时此刻,这个“大块头”已经不属于我个人了,他经过众人合力把关、加工、美化,俨然已是传媒总社媒体融合的新成果。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这个媒体融合的春天里,年轻的编辑记者们大有作为。大家紧密协作、默契配合,共同守护着这段难忘又美好的二十大时光。

前路还很长,我们边走边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白龙飞 | 编辑:逯璐

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的文案 一篇特稿几多责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