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刚上任不久,就遇上一场特大洪水,他领导州民击退了洪水。次年即元丰元年春,又发生了大旱。他曾为民祈雨。初夏雨后,他怀着欣喜的心情到徐州城东石潭谢雨,并访察了附近农村,并以“使君原是此中人”的身份,写下了著名的一组五首农村词,从不同角度描绘农村生活,宛如一幅洋溢着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农村风情画卷。这就是:

苏轼《浣溪沙》五首词前小序: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映。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糜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第一首写久旱得雨的村野风光。日照潭水,能看清游鱼,溪边树木茂盛,老人小孩齐聚观看太守谢雨归来,连猿猴听见鼓声也来凑热闹。他们一定会把今天看到的情景告诉采桑的姑娘们吧!睢盱,喜悦貌。麋鹿逢人,状农民见到官长的惊奇之状。

其二

旋抹红装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第二首上片写乡村少女争睹地方官风采,匆忙打扮,三五成群,拥挤在柴门前,连裙都踩破了。此处最生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下片写村民扶老携幼祭祀土地神的情景,乌鸢盘旋,老叟醉卧,一片和谐气氛。

其三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第三首上片写村姑蚕事。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描写,写了养蚕时不能串门,只能隔篱谈笑的民俗,颇具乡土气息。下片写老人捋青捣麨以充口粮,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极度关心。

其四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第四首写离开村庄之后的情景。枣花纷纷落下,缫车声远处传来,卖瓜人在古柳之下叫卖。一幅乡村风情图,呈现在人们面前。下片写自己旅途劳顿,口渴思饮。一个“试”字,写出了地方长官平等待人的谦和情态。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原是此中人。

第五首总写雨过草新,沙地无尘,桑麻茂盛,蒿艾如薰的田园风光,抒发祈雨成功谢神归来的轻松愉快心情。并以此如诗如画的美景,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向往。“使君原是此中人",流露出他对农村,对农民的亲切亲近之感。

纵观全组词作,写到各种乡村景色:日照潭鱼,绿树藏乌,麋鹿逢人,猿猱闻鼓,雨过草新,桑麻似泼,蒿艾如薰;写到各种作物:麻叶,檾叶,枣花,莎草,蒿艾,黄瓜;写到各种乡村人物:黄童,白叟,采桑姑,村姑,醉叟,络丝娘,牛衣卖瓜人;写到各种农村活动:赛神,煮茧,缫丝,捋青捣麨,卖黄瓜。也写到一些具体情节:村姑争看使君,口渴敲门讨水,询问庄稼收成。写出了自己对农民的真挚情意和对农民生活隐约的担忧。情景逼真,富于生活气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又互相连贯。在艺术上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相配合,语言朴素清新。

这样农村题材的词作,在唐宋词中是首次出现,具有开创性意义,为扩大宋词表现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直到南宋范成大,辛弃疾,这样的作品才多了起来。这就是苏轼这五首词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之所在。

苏东坡最好的田园诗(洋溢着泥土芳香的乡村画卷)(1)

苏东坡最好的田园诗(洋溢着泥土芳香的乡村画卷)(2)

苏东坡最好的田园诗(洋溢着泥土芳香的乡村画卷)(3)

苏轼在诗中多次写道:“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他与农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并且从不讳言这种亲切感。从这五首词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这种亲切感。苏轼诗词流传千年,仍深受人们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