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解析(说文解追与)(1)

甲骨文中的“追”写作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解析(说文解追与)(2)

,上面是“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解析(说文解追与)(3)

”,是繁体字“師”字的左半边,也是“師”字的省略写法,下边是表示脚步追随的“止”字。甲骨文的“逐”写作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解析(说文解追与)(4)

,上面是个“豕”字,是猪的意思,下面的“止”字表示徒步追逐野猪。

《说文解字》说:“追,逐也;逐,追也。”所以,今天我们说“追”和“逐”的意思没什么差异。可是甲骨文中“追”和“逐”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追人的时候用“追”字,打猎追赶动物的时候用“逐”字——这种情况在甲骨文、金文里面都是一样的。甲骨文里“逐”字有多种写法,除了追逐“豕”,还有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解析(说文解追与)(5)

表示逐“鹿”,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解析(说文解追与)(6)

表示逐“犬”等。古人打猎追逐什么动物,回头记录的时候就画出什么动物的样子。

追人用“追”字、追兽用“逐”字,这种现象在汉语中有大量遗存。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如果把这里的“追”改成“逐”就觉得不妥。再比如说“群雄逐鹿”,如果把“逐”改成“追”,也是滑稽可笑。

从历史观来看,人类从猎人进化成农夫,再由农夫进化为现代社会各种行业的从业者,历史并不算久远。我们现代人身上还留有猎人文化的遗存,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会追逐什么,总会有所追求的。一个人追求什么,可以反映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现实生活中,人的追求形形色色、千差万别,难以简单概括,也不便随意褒贬。但是如果深入探究的话,人追求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你追随什么人?你追求什么东西?

追随什么人,追求什么东西,这里面有大学问。《墨子》里面有一个“墨悲丝染”的故事,是说墨子有一次路过一个染坊,看到染丝者把纯白的丝放进染缸里,拿出来就成为五颜六色的了。因此他感慨地说:纯白的丝,放到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色,放到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色,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人就像纯白的蚕丝一样,也会被染色。舜、禹、汤、武王受到贤臣的熏陶,所以这四代君王能够治国平天下。夏桀、殷纣、厉王、幽王这四代受到坏人的熏染,追求奢侈享乐,不修德行,因此为害天下,最后国破身亡,受到屠戮。

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追求是成圣成贤,所以要求人们“见贤思齐”。景行维贤、克念作圣——这是《诗经》与《尚书》中的重要理念。《诗经》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贤德的人,他的道德如高山值得人人敬仰,行为似大道值得人人履行。《尚书》里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意思是说成圣还是成狂,全在个人的修为。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家国情怀。宋代大学者张载有段话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被认为是中国儒学的一个基本抱负。对这四句话要从哲学上去理解。“为天地立心”,人怎么为天地立心?物质世界没有心,所有的精神都在人,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把天、地、人称为“三才”。人和万物相区别的地方,是人有道德、有伦理,有思维、有知识、有价值观,那么整个天地,心就在于人。所以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然后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这是儒家思想很重要的观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追求。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作者李学勤,王志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