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章将这场战斗称之为广渠门大捷。可我为什么要说这是一场尴尬的战斗呢?因为它既不是像德胜门之战那样的惨败,也不是捕鱼儿海大捷那样酣畅淋漓的大胜,又或者应州之战那样的惨胜。而是一场战损较小,战果也不大的胜利。仗虽然打赢了,却加重了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的猜疑,并最终导致袁崇焕下狱惨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异的局面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战况,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朝北京城防御战(尴尬的广渠门之战)(1)

古代骑兵

在德胜门大战的同时,皇太极命令三贝勒莽古尔泰(正蓝旗旗主,努尔哈赤第五子)率领左翼诸贝勒阿巴泰(镶黄旗贝勒,努尔哈赤第七子)、阿济格(镶白旗贝勒,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镶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铎(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豪格(镶黄旗旗主,皇太极长子)等指挥左翼四旗,即镶黄旗、正蓝旗、正白旗、镶白旗的白甲护军,以及由蒙古左营固山额真巴克什乌讷格率领的2000蒙古军向袁崇焕军发起进攻。

其总兵力约为3500人,即白甲兵1500,蒙古军2000军。有些资料中说后金军的兵力竟有十万人!事实上后金当时总共在编的马甲(正规骑兵)也不过一万五千人,加上白甲兵也不足两万。就算把合族男丁加起来,也没有十万。

真要有十万大军,即便只有一半是战兵,考虑到后金军与明军战斗力的巨大差距,那这个仗也不用打了。崇祯皇帝可以提前十五年上吊了。

当然,后金方面记载的明军兵力也是胡说八道,硬说袁崇焕和祖大寿带了两万人。真要是有两万关宁骑兵,明军的局面又会好得多,袁崇焕的结局恐怕就大不一样了。遗憾的是,他此时只有不到九千骑兵。

按关宁军的骑兵编制,一个营为1600人,另有后备兵马800,但当时袁崇焕正在大量扩编骑兵,大部分骑兵营都没有后备兵力,所以估测这九千人应为5个正规营,一个后备营,合计约8800人,实际上不满九千。

鉴于双方史料都有夸大不实之处。对于后金军的情况,我们就以后金一方的史料为准。对于关宁军的情况,就以明朝一方的史料为准。

据记载,关宁军是于十一月十七日夜间抵达京城,一开始驻扎在左安门外的韦公寺。十九日夜,得知后金军驻扎在牧马堡皇家马场(今昌平回龙观一带),袁崇焕还曾派参将刘天禄等人去劫营,不料在高密店就被后金军哨兵(多半就是传说中的白甲哨探兵)发现,无功而返。

二十日早上,关宁军哨探报告后金军分六路大举来袭。袁崇焕命令都司戴承恩在广渠门一带选择战场。

明代的京城并不是四四方方的,而是像一个"凸"字形。上面一部分是内城,下面那个长方形是外城。广渠门就在外城的东部。

广渠门外有很多破庙、野坟,是一片沙地,所以广渠门又被称为沙窝门。这一带的地形比较有利于骑兵作战。在广渠门的北面,也就是内城和外城的交界处,有一道比较小的城门,称为东便门。东便门的北面有一条运河,叫通惠河,又称大通河,跟京城的外壕是相连的。

元朝的时候,水量充沛,船舶可以直接抵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明代水量不足,只能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由于运河和城墙的原因,在东便门外就形成了一个夹角。广渠门的东南方向有一片树林,也是天然的藏兵之处。

清朝北京城防御战(尴尬的广渠门之战)(2)

袁军部署

袁崇焕命令祖大寿率一支骑兵营约1600人驻守在东南方向的树林子里,命令副将王承胤率另一支骑兵营约1600人埋伏在东便门的夹角处。自己则率本部剩余兵马5600人驻扎在广渠门的城壕前。在军阵之前,还利用那些野坟破庙,设有简易工事,等于是依托广渠门、东便门,以及广渠门东南方向的树林摆了一个三角阵。

这种三角阵在古代又称为翼鹤阵,顾名思义,就是像白鹤一样张开双翅。如果后金军攻打居中的袁崇焕本阵,就会遭到西北方向的王承胤所部,中间的袁崇焕本部,还有东南方向祖大寿部的三面夹击。

莽古尔泰与后金左翼军将领观察了一下敌情,发现了西北方向的王承胤所部,以及东南方向的祖大寿部。莽古尔泰也是久经沙场,很快制定了一个针对性的进攻方案,即以两千蒙古兵攻打东南方向的明军,白甲兵则集中力量攻打西北方向的明军,两部得手之后,就驱赶明军败兵两面合击袁本焕本阵。

于是兵分三路,命令正白旗摆牙喇纛额真康古礼为先锋,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等贝勒率其余兵马继进,约定在突破明军工事隘口后,就向右转,攻打西北方向的王承胤所部。并告诫各将,如果突破隘口后不向右转,直接攻打袁崇焕本阵者,将以避敌罪论处。

同时命令蒙古左营固山额真巴克什乌讷格,率领额驸恩格德尔,台吉巴克、色本、马尼指挥蒙古左营以及扎鲁特、喀尔喀等部兵马攻打位于东南方向树林内的祖大寿所部。

另外正白旗旗主多铎年幼(当时只有14岁),就和莽古尔泰带着百余亲兵做为后队,以接应各部。

战斗很快开始,白甲兵迅速突破了明军的简易工事,袁崇焕也命令本部兵马上前迎击。这个时候,各贝勒中只有豪格这个老实孩子率部右转,而阿济格、多尔衮为了争功,竟然直奔袁崇焕本阵杀去。

阿巴泰的两个儿子长子尚建、次子博和托脑子一热,竟然也跟着镶白旗兵马去了。阿巴泰是个好爸爸,担心两个儿子有失,只好跟着冲进去。这样一来,单独右转的豪格就倒了大霉。

之前说了,白甲兵总共只有1500人左右。莽古尔泰和多铎留下了近百名亲兵。剩余兵马中,正白旗白甲兵是作为先锋,镶白旗被阿济格、多尔衮带走,镶黄旗又被阿巴泰父子带走了一少半。

豪格身边只剩下镶黄旗的部分白甲,以及正蓝旗的部分白甲兵,总兵力不到五百人,迎头撞上了王承胤1600人的骑兵阵。豪格差点被蜂拥而来的明军打死,若非是镶黄旗摆牙喇纛额真哈宁噶、正蓝旗摆牙喇纛额真俄罗塞臣拼死力战,皇太极就要承受丧子之痛了。

不过虽然受了一些损失,豪格所部还是打穿了王承胤所部,一直冲到城壕。另一边的战况更加激烈。

正白旗摆牙喇纛额真康古礼被袁军前锋所阻,竟然被冲散了,没能随阿济格、多尔衮他们一起杀进去。另外,镶白旗巴牙喇甲喇额真韩岱、正蓝旗巴牙喇甲喇额真郎球也被冲散。摆牙喇甲喇额真比摆牙喇纛额真低一级,管着五十人,下面还有摆牙喇壮大,管十人。

阿济格所部合计也不足一千,遭到了关宁军六倍兵力的疯狂攻击。激战中,阿济格所乘战马被射死,但是被亲兵所救。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白甲兵径直冲到了袁崇焕座前,抡刀砍向了袁崇焕,材官袁升高挥刀相救,两刀相对而折。

按袁崇焕的中军旗鼓(参谋)周文郁的说法,他和袁崇焕还挨了不少箭,"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这多半是吹牛,挨了一两箭还是有可能的,如果是射得跟刺猬一样,按后金军的习惯做法,一定会射脸的。萨尔浒战役中,猛将杜松、刘綎都是面部中箭而亡。

清朝北京城防御战(尴尬的广渠门之战)(3)

古代战场

总体而言,后金军还是稍胜一筹,袁崇焕本部也被杀穿。阿济格等三贝勒都追杀到城壕前才调头。看过我之前文章的都知道,骑兵并不是骑在马背上不动与敌军格斗的,而是利用速度优势,反复冲杀。打穿袁崇焕本阵之后,阿济格等人又调头冲杀。

白甲兵胜在精锐,而关宁军胜在人多,一时杀得难分难解。这时,西北方向的王承胤在所部被打穿之后,开始南下向袁崇焕本阵靠拢,夹击多济格等部。豪格则率兵马于其后追杀。明军与后金军陷入混战。

东南方向,蒙古军与祖大寿部也在激战。额驸恩格德尔、台吉巴克贪功,不待整队,就率领扎鲁特、喀尔喀部落兵,向明军发起进攻。

关宁军和白甲兵交战显得很狼狈,但对付蒙古兵,尤其是这种外藩蒙古还是不成问题的。额驸恩格德尔、台吉巴克被祖大寿打得灰头土脸,狼狈逃回。蒙古左营固山额真巴克什乌讷格与台吉色本、马尼率兵相救。祖大寿方才撤退。

祖大寿只有1600人,而蒙古军有2000人,兵力上不占优势。祖大寿见一时难以取胜,于是也向袁崇焕本阵靠拢,夹击后金白甲兵。

阿济格等人本就陷入苦战,见明军又来了一支生力军,不敢力敌,只得撤退。明军追杀了一阵,但遭到了莽古尔泰、多铎,以及蒙古军的阻击。此时天色渐晚,双方都打得筋疲力竭,于是各自收兵。

此番恶战,明军伤亡数百,大概在五百左右,其中战死百余人。后金军伤亡更小,不会超过十分之一,即白甲兵总伤亡应在150人以内,其中战死估计就数十甚至更少。总的来说,明军击退了后金军的进攻,还算是打赢了,而且也尽力了。

白甲兵的战斗力确实非常强悍,堪称冷兵器时代第一强军。对比一下德胜门宣大军惨烈的下场,关宁军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战后,皇太极严厉地处罚了相关将领。摆牙喇纛额真康古礼、甲喇章京郎球、韩岱等官,因为被明军冲散,没能随诸贝勒杀至城壕,以逗留中途,畏缩不前的罪名削职罚赎,夺其俘获。

额驸恩格德尔、及喀尔喀部落莽果尔岱等贝勒,因为自蒙古首先投诚,有大功,所以免予削职,但仍罚赎,夺其俘获。罚赎一般是罚马,即上交若干马匹抵罪。扎鲁特部落巴克、多尔济诸贝勒无功,尽削职。

但是带头违抗军令的阿济格、多尔衮兄弟并未受到任何惩罚。说明后金军虽然军纪严明,但对各旗旗主的约束力还是不大。皇太极此时还与三大贝勒共坐,权力受到严重制约,拿阿济格兄弟也没有多少办法。

阿巴泰身为镶黄旗贝勒,却丢下旗主豪格,本来是要削职除爵的。皇太极却说:"阿巴泰不是胆小怯懦之人,这次是因为担心他的两个儿子。朕怎么因为他疼爱儿子,就处罚我的兄长呢?"所以也免予处罚。

问题是豪格也是皇太极的儿子呀,阿巴泰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却让皇太极的儿子陷入险境,肯定让皇太极十分不满。不过皇太极此时还需要拉拢阿巴泰这些人,所以轻轻揭过。

另外,摆牙喇纛额真哈宁噶、俄罗塞臣因为力战有功(救了豪格嘛),都被授予备御,升了一级。

所以广渠门之战,即便是皇太极也认为是一场败仗。但在城头观战的明朝官民却不这么看。袁崇焕率军回援京城,当时就有谣言,说袁崇焕与皇太极暗中勾结,要迫使明朝签订城下之盟。

此战中,关宁军明明人多,却打不过后金军,偏偏自身伤亡又不大,所以很多人认为关宁军是在和后金军演戏。

清朝北京城防御战(尴尬的广渠门之战)(4)

袁崇焕

袁崇焕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以为皇帝会一如既往地信任他。其实他之前海口"五年平辽",一年过去了却没有任何战绩(崇祯是个非常心急的人),又擅杀了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崇祯皇帝已经相当不满了。

之后他向崇祯皇帝保证喀喇沁部束不的"将成为陛下的肉长城",要求卖米给束不的,结果束不的却给后金军带路,突破了蓟镇边墙。

如果袁崇焕能堵住后金军还好,偏偏又没堵住。他率军回援蓟州,又向皇帝保证"必不令奴逾蓟西一步",结果当天晚上后金军就从蓟州城下"潜越"。

这三件事情已经让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极为不满,只是欠缺一个爆发的时机。如果广渠门大战关宁军能取得一场像样的胜利,比如斩首上百,那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偏偏战斗结束后,一颗首级都拿不出来。所以这是一场尴尬的胜利。

其实袁崇焕在文官中还算是得力的,他编练的骑兵明显比其它明军骑兵的战斗力要强上不少。如果能有三万这样的骑兵,皇太极此番入关就没这么容易了。不过想要五年平辽,那基本上不可能。本土防御作战跟深入敌境作战,完全是两个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