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新闻网】

宋朝唯一岭南状元(南宋温州第一位状元曾在江心屿备考)(1)

宋朝唯一岭南状元(南宋温州第一位状元曾在江心屿备考)(2)

宋朝唯一岭南状元(南宋温州第一位状元曾在江心屿备考)(3)

温州网讯 今年高考人数再创新高,6.09万名温州考生迎来人生的又一场大考。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当下高考,甚至更难。乐清人王十朋足足考了17年,六赴太学,终金榜题名,成为南宋温州第一位文状元。

四面是江河,不闻喧嚣;身处伽蓝地,灵台清明。据说王十朋曾在江心屿备考过一段时间,岛上有他读过书的遗迹,民间还流传着他在江心屿的故事。

王十朋为什么选择在江心屿备考?他在江心屿哪一处住所读书?本期《孤屿志》,一起来聊聊王十朋与江心的状元往事。

状元之路

一走就是17年

王十朋(1112—1171),出生在乐清四都梅溪。他的父亲王辅(字安民),尊崇儒学,常在闲暇时读书吟诗,作诗唱和,自得悠闲。王十朋小时候听惯了父亲吟诗,看惯了父亲读书,才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唐诗。到了五六岁时,便能日诵数千言,乡人皆以为奇。

王辅见儿子聪明伶俐,便送他到乡塾蒙馆读书,王辅还经常给儿子讲述历代名臣和乡贤的故事。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王十朋,少年立志,奋发读书。15岁会作诗文,在雁荡龙湫寺院读书时已名扬四方。

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去,十五岁的王十朋,即写下了《伤时感怀》诗两首,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其第二首云:

帝乡五载乱离中,亿万苍生陷犬戎。

二圣远征沙漠北,六龙遥渡浙江东。

斩奸盍请朱云剑,射虏宜弯李广弓。

借问秦廷谁恸哭,草茅无路献孤忠。

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因金人进逼,南渡到温州江心屿。三月中旬,19岁的王十朋适逢高宗北返经绍兴转临安京都,正在鹿城的他,循着明庆寺宗觉法师原韵,赋了七律《驾幸温州次僧宗觉韵》。

圣主南巡驻六飞,邦人咫尺见天威。

间关高帝尚鞍马,谨厚汉光犹绛衣。

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

伫看天仗还京阙,无复旄头慧紫微。

然而王十朋的科举路走得并不轻松。绍兴十年(1140),王十朋赴试落第,这次落榜对他的打击很大,他在《述怀》一诗中写道:

吾年三十百无堪,世事如麻总未谙。

杨子家贫那嗜酒,卢仝丁白更添男。

回头场屋心几折,混迹泥涂分固甘。

赖有东皋遗业在,剩栽桑柘教妻蚕。

绍兴二十七年(1157),屡试屡挫但又坚韧不拔的王十朋终于在46岁那年金榜题名。十七年六赴太学,其中之磨砺与艰辛,非常人所知。

儒释酬唱

与高僧的方外之交

王十朋为什么从乐清来到江心屿读书?“离尘不离世”的江心屿自然是读书人向往的净土,除此之外,还可能因为王十朋是个“关系户”。

他的舅公严阇梨是乐清明庆寺著名诗僧、天台宗大师,早年还与苏东坡诗词交往甚密。叔父宝印也是明庆寺大师,为严阇梨的学生,也许正是他推荐王十朋到江心寺攻经读史。

和叔父宝印同在明庆寺的高僧宗觉禅师,戒律甚严,尤善诗文,著有《萧峰集》,曾名响一方。或许是因为叔父的关系,王十朋与宗觉禅师相识,二人一释一儒,属忘年之交。1130年,王十朋循着宗觉禅师原韵赋《驾幸温州次僧宗觉韵》。他还曾有一诗《寄僧觉无象》,道尽了师徒之情。

论诗出古律,有唱无不酬。

篇章溢缣素,锦绣烂然浮。

此老岂易得,当于前辈求。

吾生恨太晚,见师已白头。

儒释道不同,相从苦无由。

南宋绍兴七年(1137),清了禅师奉诏住持孤屿上的龙翔兴庆禅寺(即今江心寺),后于绍兴十五年(1145)离开温州前往杭州住持径山寺。清了禅师在江心屿就任整整八年,很可能与在岛上攻读经书的王十朋相识。

江心寺山门的云朝圣联,据说便出自王十朋之手。他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写下了这副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的千古奇联: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书屋旧址

可能在江心屿西边

王十朋在江心屿借了一方栖身之地,在幽静之处潜心钻研经史,那么具体地址到底在哪儿呢?

陈舜咨编纂的《孤屿志》中收录了清代温州分巡陈聖治撰写的《孤屿明大宗伯瑞屏顾公祠记》,该文提到:“东瓯为王梅溪先生故里,其书屋旧址在孤屿江心寺之右,游览者必造。”说明陈聖治在任期间(1653—1656)王十朋读书处旧址尚可能还在。

陈聖治只说书屋旧址在江心寺之右,那么古人的“右”,到底指的是“东边”还是“西边”呢?《孤屿志》中记录了一些与建筑“左右”方向相关的内容。

明代王恩任所作《游孤屿记》记录了江心寺与文天祥祠、卓公祠的左右位置关系:“(江心寺)之左为文丞相祠……(江心寺)右为卓侍郎祠……”明代王光蕴所作的《孤屿赋》中也记录了卓公祠与江心寺的左右位置关系:“于沙门之右构卓公祠”。

卓公祠始建于明代,一直坐落于江心屿西侧。古人频频于文中指出卓祠位于“寺右”,或许说明古人在描述孤屿建筑时,习惯将自己代入面朝瓯江南岸的方向,因此孤屿之右,可能就是指孤屿之西。

照此,王十朋在江心屿的书屋旧址就可能在江心屿西侧。

近代高僧木鱼法师所著《孤屿明灯录》研究说“状元王梅溪(十朋)未仕时,正在净信讲寺攻经读史,与清了禅师为方外交。(当时全愚堂东轩,即是王梅溪读书处)。”木鱼法师又在《通榛大师传》说,“通榛大师字茂霞别号全愚……自建全愚堂于兴庆寺作为退隐静修之所”。

陈聖治分巡在温州任职时间为1653~1656年,而通榛建全愚堂在1796年,二者相距近140年,陈聖治虽未表述王十朋读书处的具体位置,但很有可能是后来通榛建全愚堂的位置,因为全愚堂正巧位于江心屿西侧。

据传,王十朋还经常在东塔院江边读书。他在东塔院下常年读书的地方,被后人称为读书台。

温州各处都有关于王十朋的民间故事,江心屿上更曾有读书屋、读书台之类的“景区打卡点”,供游人赏玩。可见这位“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在温州人心中始终占有独特的位置。

凤尾鱼的鱼尾

传说是王十朋剪的

端午前后,有“子鲚”洄游至江心屿附近瓯江产卵,这种鱼学名凤鲚,因尾部分叉、形如凤凰尾羽,又称 “凤尾鱼”。江心屿凤尾鱼与王十朋之间也有美丽的传说。

王十朋在江心屿读书时,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东海龙王,特地把东海里的凤尾鱼送到了江心寺前的瓯江里,为备考的他补补身子。清代温州司马郭钟岳曾评价说,“江心屿处鱼味最佳,他处都不及。”

据传,王十朋在江边吟诗作赋时,引来荧光闪烁、成群结队的风尾鱼停留聆听,它们一动不动,像是听痴了。王十朋见之稀奇,拿出剪刀,捞起一条鱼剪它的尾巴,可鱼儿过于迷醉诗声,被剪开了尾巴也全然不觉。

孙孟昭绘制《瓯江子鲚图》并题词:春风送暖水凝脂,大好渔家放网时。待到潮平轻挈起,银鳞错落满罘罳。

唐代贺知章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而在江心屿的传说中,凤尾鱼之尾由王才子裁出。

王十朋高中状元6年后,也曾在江心屿读书的木待问状元及第,这片小岛成了读书人心中的福地,寄托了无数赶考士子的美好梦想。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