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会面临着许多不同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必然会放弃其他选择。
到底是应该选择眼前富贵安然的生活?还是应该为了梦想选择未知的前路呢?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伊朗即将登上王位的王子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王位,来到了彼时的汉朝,始创“安”,毕生定居中国甘肃,繁衍至今,已有170万的后裔。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王子甘愿放弃至尊的王位?来到中国呢?
向往强汉、不喜权位伊朗在中国汉朝时期名为安息国,是丝绸之路上,汉朝通往罗马帝国的必经之路。起初,汉武帝只是通过联合月氏国和西域其他国家,来共同夹击时常侵扰、掳掠汉朝边境,对汉朝构成军事威胁的匈奴,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了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并不顺利,被匈奴发现,扣留在匈奴十几年。不过,张骞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忘记自己的使命。
他和随从人员想办法从匈奴逃脱之后,小心绕道前往了西域诸国,出使西域诸国后,又谨慎绕道回到了汉朝,二十几年的时间,初步完成了汉武帝想要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夹击匈奴的愿望。
在张骞被扣留匈奴的这些年里,汉朝积攒了足够的军事力量,张骞成功出使西域诸国后,汉朝联合西域诸国,彻底解决了匈奴这一威胁,边境安定。
张骞出使西域诸国,寻求不仅仅是政治军事上的合作,更是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诸国的贸易往来。
随着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往来愈加频繁,一些西域国家的人们对身处世界东方、实力强大的汉朝,产生了由衷的向往,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亲眼见识一下汉朝的强大和繁华。
这其中,就有一名安息国的王子。王子本人对汉朝的一切都十分向往,他原本是安息王位的继承人,但这位王子天生不喜欢被权利羁绊。
于是,他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唾手可得的王位,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带上自己的梦想,前往万里迢迢的汉朝。
那么,王子的梦想是什么呢?他在前往汉朝的路上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到了汉朝之后,他的梦想实现了吗?他为什么取了汉姓和汉名呢?
博学多才、弘扬佛法这位安息国的王子自幼就天赋异禀、博学多才,对西域诸国的文字和语言了如指掌,对佛法兴趣更为浓厚。
他听闻往来商队描述汉朝是一个实力强大、安定祥和、人民富庶的国家,那里的人们崇尚文化,对外邦友人们也十分包容和善。
这位安息王子想着,放弃如同枷锁的王位之后,就去往汉朝传扬高深精奥的佛法。于是,他就带着一队人马,驮着大量的佛经向梦寐以求的汉朝出发了。
寒来暑往,经过茫茫的沙漠,恶劣的环境,缺衣少食、缺水、疾病侵扰时常伴随着王子这支队伍。经过数年艰辛,王子和他的队伍,终于带着佛经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汉朝。
此时的汉朝,已经离汉武帝时期过去了二百多年,都城也从长安变成了洛阳,不过,此时的汉朝依旧是十分繁华的。
王子和他的队伍最先到达的是汉朝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中国甘肃省。王子和他的部下发现甘肃省的环境与故国安息国极为相似,于是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人在甘肃省安家落户。
为了便于和汉朝人们打交道,也为了不让后辈忘记故国安息,于是,他们以“安”为姓,成为了汉族安姓的始祖。
王子本人以“安”为汉姓,还取了汉名清,字为世高,后人称其为安世高。队伍中的大部分人留在了中国甘肃。
王子还有传扬佛法的梦想在身,于是,他又带着一小部分人和大量的佛经继续去往都城洛阳。
经过数月,王子来到了汉朝的都城洛阳,很快,他便被洛阳的富庶繁华震撼到了。洛阳即是都城,人口又众多,如果在洛阳传扬佛法,其影响力非同一般。不过,王子很快就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佛法中的经书大多数都是西域文字,翻译成汉语就需要花费数年时间,况且王子本人也不十分精通汉语,如果要将这些经书全部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汉语,难度是相当大的。
不过,王子此来就是要将佛法弘扬向汉朝各地,为了翻译进度加快,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快速掌握了大部分的汉语,此后,又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将原本只有西域文字的佛经逐本翻译成了老少皆宜的汉语经书。
王子不仅用汉语翻译佛经,还采用口述的方式,请来比他更精通汉语的能人翻译佛法,加之王子本身出身也非常尊贵,人们尊他为“安侯”,久而久之,他口译的佛法就被称之为“安侯口解”。
此后,王子在中国永久定居,精心钻研佛法。
创立安姓,繁衍生息在翻译佛经的十数年里,王子走遍了汉朝各地去传扬佛法,与世间高人们谈论佛法,提高自身的境界和修为,以求悟得更高深得佛法,传之后世。除了传扬佛法,王子的“安”姓,在王子来到中国之前,也是史无前例的。
王子来到汉朝之后,游历汉朝各地传扬佛法,增长见闻。随他来到汉朝留在甘肃的族人们,以“安”为汉姓,与原住汉民世代通婚,逐渐发展为大家族。随着人口的流动迁徙,安姓也随之被带往全国各地。
经过2000年的发展,安姓后裔发展到了17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14%,分布更加广泛。
王子放弃了王位,传扬了佛法,更为古中国增加发展了安姓。一个人的梦想,衍生了一个世代繁衍的家族。
对于梦想,要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安息王子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他在汉朝弘扬佛法的梦想,这种追求和执着令人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