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赶潮人”
——记平顺县回乡创业带头人宋建红
春夏之交,风子岭高冷的气息仍然不时地向玉峡关吹来,在举目皆岩壁的玉峡关,土地显得格外稀少,即便如此,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也会留出“相当足”的梯田种植喜寒耐旱的中药材。
每当此时,也正是党参起苗的时节。宋建红和石门口村其他参农正在把白花花的嫩条从小块地里移出,再一根一根压在新翻的田垄里,未来的两年时间,这些嫩条将在它们的“新居”里自由生长。
在玉峡关这一带的种党参人当中,39岁的宋建红是很特别的一个。2011年,这个走出大山的大学毕业生,主动辞职回乡创业,而此时他的家乡平顺县杏城镇石门口村大南湾自然庄仅剩下了9户村民。
很多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宋建红这样解释道:“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让我们摆脱贫困的家乡。”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宋建红也有短暂迷茫,创业究竟干什么好呢?是种植核桃、小米?还是移栽连翘?想了很多,最后他想到种党参,因为他在中华医药著作中看到家乡的党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建红拿着当地党参找权威机构做了检测,结果发现皂苷含量是其它地区的5倍,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2013年,宋建红在东寺头乡组织村民成立了党参种植合作社,开始种植党参。然而到第二年秋天丰收后,在药贩子面前却要不上价,普通的八九元一斤,品相好的也才13元。
于是,宋建红又成立了振晋堂有限公司,决心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2015年夏天,他背着30斤党参,坐火车跑到广东,转遍大岭山中药材市场的摊位、药房、药店,30斤党参背了七天时间,一斤也没卖出去。
原来在当地市场上销售的党参都是又白又长,可一些商家看了潞党参又细又小的品相后,纷纷摇起了头。
宋建红实在走不动了,就随意来到清平中药材市场的一家中药材店,向店家提议,等卖完货再给他结账,卖不完就在店里存着。店主同意后,在闲谈中听了宋建红对潞党参的讲解,便建议他下次带点宣传手册,将潞党参的渊源历史介绍出去。
第二年,宋建红又来到清平中药材市场。这次,他带来的党参4天就卖光了,一些店铺留了他的联系方式,并希望他在包装和形态方面下一番功夫。
宋建红又马不停蹄地搜集古文献资料,下载最新的学术论文,更新宣传内容。同时,测量党参直径,用数据分析大条小条党参的动态分布,对党参进行分级;建设厂房,购置清洗、切片、晒干、筛选、包装、冷藏等一系列生产设备。
到了2017年,宋建红的客户增多了。党参饮片一路走俏,原先十几斤的订单,渐渐发展到几十斤、上百斤,红火的时候一天可以出一吨货。
也是在这个时候,宋建红有了一种危机感。因为党参,尤其是野生党参生长周期较长,需要两年以上水土持续滋养。随着客户对野生党参需求越来越多,当地采挖量越来越大,资源也变得匮乏起来。一方面大量的坡地没人种,另一方面村里能种党参的村民,年龄都在50岁以上,对于单独种植党参存在思想疙瘩,要一下子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种植方式还有难度。
4月的早晨,空谷清幽,朝阳爬上山岗投下柔和的光线。刚到8时,宋建红的皮卡车就发动了,他要到县城邮寄点送货。在这之前,他要先问清当天的可发货区域。
虽说从石门口村到县城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但是车在狭窄的道路上要不停地转弯,似乎没有尽头,实际路程多增了22公里,来回就得3个小时,像这样的行程,宋建红一年至少要跑100趟。
宋建红坦言,自己一个人开车走几十公里路,路上的时间也是自己“焦虑的时间”。去年雨水比较多,党参长势不好,党参挖得少,客商订货时,就会发愁货源问题;仓库满了,可受外地疫情影响,又造成库存积压;业务忙时,想招一些员工,但是真正能待住、能吃苦的年轻人又不多。
在石门口厂房的二楼,宋建红有几间办公室,里面的柜子里摆满各种各样的图书,经济、文学、历史、药典、兵法、农业、法律、管理、电商等不一而足。“掌握方法,忘掉招式”,宋建红对大学所学的这句话印象深刻。每当焦虑的时候,就通过看书找到方法让自己安静下来。
去年,宋建红学会在抖音平台分享短视频,粉丝量已达到了8.3万人。在他的视频里,大都介绍的是大山、云海、林泉和生长于此的各种药材。
今年春节刚过,宋建红受到县里的表彰。他说,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今后做大做强党参产业,还要将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和为百姓谋幸福的初心紧紧绑在一起,坚定发展信心,造福家乡,让家乡人民过上有滋有味的生活。
文/长治日报记者 张廷 通讯员 苏娟
图/平顺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