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天津先后沦陷,北大、清华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则被日军炸毁这三所当时中国顶流大学的破坏与毁损,让中国教育损失巨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走进西南联大大师们的通识课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走进西南联大大师们的通识课堂(走进西南联大大师们的通识课堂)

走进西南联大大师们的通识课堂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天津先后沦陷,北大、清华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则被日军炸毁。这三所当时中国顶流大学的破坏与毁损,让中国教育损失巨大。

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第16696号令,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迁至昆明,并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仅仅存在8年,却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它是抗战时期参军人数最多的高校;产生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培养出17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众多精英和社会栋梁。

为什么它能产生这么大的教育成果?

因为这里大师云集,闻一多、陈寅恪、朱自清、王国维、林徽因、华罗庚、金岳霖、费孝通、冯友兰、赵元任等著名教授在这里授课。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汪曾祺、许渊冲等各领域享誉中外的大师级人才当年都在这里学习。

学术自由,西南联大给予老师学生足够的自由与包容。上课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完全由老师自己决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授课老师,与老师意见相左可以进行辩论,考试也可以不完全按照老师的答案来,只要你的回答有理有据。

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是,西南联大实行“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的设置和重视,让学生文理渗透、中西会通,帮助学生确立会通性的知识逻辑和解构,培养多维度的思考路径。也是《中庸》中对做学问的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通识课教育曾深深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学子。在经历了多年知识学科被割裂之后,近几年教育改革,人文知识教育再次被重视,学科设置要求学生拓宽视野,通古论今,与西南联大曾经的“通识教育”理念高度一致。

2022年是西南联大建校85周年,天地出版社推出了这套《西南联大通识课》,七本书涵盖了西南联大通识课——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国学七大方面,收录13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大师们的在各自课程的讲义、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著作,重现西南联大大师们的学术风采。

战时在昆明,西南联大教授们一边著论,一边上课,炮火来了,就要带着写好的稿子,往山里跑,遗散的资料全凭记忆力一笔一笔去恢复,其中艰难可以想象。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贞元六书》,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禄村农田》、王力出版的现代语言学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语法》、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罗庸的《鸭池十讲》、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吴宓的《世界文学时代大纲》、哲学家、佛学家汤用彤的《中国佛教史》、《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都完成于这一时期。

国文课是西南联大通识教育必修课的基础,而当时一年级国文课教材,是朱自清、罗庸等大师历时4年编选而成,闻一多讲《诗经》,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等等。

当时教授们在西南联大可以开设多门课,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就开设了十来门课程,来听他课的也不只有中文系,甚至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来听。

中文系副教授沈从文开课三门,他的课对汪曾祺的写作影响深远;中文系主任兼教授朱自清教国文,学生作文从来不会交给助教,而是亲笔给学生改作文。

在《西南联大通识课》七本书中的国学、文化、文学、诗词、古文课中,不同程度穿插着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课程讲义内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史课也是西南联大必修的基础通识课,而历史系的课程则涵盖更多,不只中国史,还包含外国史,可选修课程多达60多门,而中国通史是重中之重。

辗转留学13年,掌握近20种语言的阅读能力,既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陈寅恪教授中的教授,他的研究集中于领域为历史学和古典文学,讲课专讲别人没讲过的,引经据典都会给学生讲得清清楚楚,就连其他很多教授都风雨无阻来听他的课。

在对明朝历史颇有研究的史学家吴晗,作为历史系主任亲自讲《中国通史》,在《西南联大国史课》的明史部分,他讲述得尤为精彩。致力于通史研究的张荫麟在这期间著成了《中国史纲》,他研究的先秦两汉史,雷海宗的通史讲义也被编入本辑国史课。

西南联大的哲学系教授阵容,是当时国内大学顶尖的,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贺麟他们是中国最早去西方学习哲学的一批学者,也是西方哲学最早的引入者和传播者,都在哲学系授课。

因为根在中国,又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的熏陶,他们又开始以西方学术方法梳理研究中国的哲学发展。

在《西南联大哲学课》中,以时代顺序,选摘了这几位教授从最早期的自学时代讲到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演变与发展,这些教授们文风各异,且对于阅读者有一定的阅读门槛,需再三研读才有可能真正有所获。

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翻译大家许渊冲也曾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根在西南联大”。

在艰苦的战时,西南联大却创造出了神话,时空穿越85载,大师们心血凝结的《西南联大通识课》终于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怎么可以轻易错过呢?

资料: 西南联大专题数据库网站央视纪录片《西南联大》 央视纪录片《文化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