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风吹半夏》正在浙江卫视等平台热播中。该剧聚焦上世纪90年代,讲述了以许半夏(赵丽颖饰)为首的企业家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白手起家,不断创新,以敢闯敢拼的精神实现自我价值,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该剧开播后,无论是其中对上世纪90年代场景的精准还原,还是主角们“野蛮生长”的励志奋斗故事,都吸引了无数年轻观众。截至目前,该剧豆瓣评分8.4,被誉为现实题材作品中“时代的回眸”。

日前,该剧导演傅东育、毛溦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风吹半夏》的故事距离当下已有二十多年之久,如何打动当下的年轻人,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那个年代,那样一些创业商人,他们十分果敢、有劲,甚至有那种破釜沉舟的状态。我们力求将那个年代的精神力量传导到每一个人物身上,让他们真实、饱满、鲜活,以情感部分的真切度和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

风吹半夏  好剧推荐 和剧中角色是同龄人(1)

《风吹半夏》有一种上世纪90年代独有的风貌。

导演和角色是同龄人,都曾努力拼搏

2021年5月,傅东育接到了《风吹半夏》的剧本。看完故事大纲和原著小说后,他很快爱上了这个故事。从许半夏、童骁骑、陈宇宙,到赵垒乃至伍建设等角色身上,傅东育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真实与激情——那是一种生长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直蔓延至21世纪的时代蓬勃感。

傅东育是60年代末生人,和剧中主人公年龄相近。他也曾在那个年代,经历过时代浪潮的洗礼,真切体会过拼搏、创业、脱胎换骨的过程。1990年,傅东育大学毕业。1992年到1993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指标放开了,大家都可以拍电影了。于是傅东育拿着自己写的剧本四处去寻找机会。然而,彼时并没有公司会轻易认可一个毫无独立导演经验的新人。傅东育犹记,他曾半夜从上海徐家汇骑自行车到南浦大桥,一身湿透地等待一个公司老板拍板。“我当时面临的困境,就像许半夏这样:四处碰壁,是选择撞破南墙、还是放弃?”最终傅东育和许半夏一样,选择了前者。也正是这种欲望和胆量,让他在毕业三年后就成为了电影导演。这在当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无论是剧中的许半夏,陈宇宙,还是童骁骑,我和他们都曾是‘同龄’的年轻人。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这种青春与时代的共情,让傅东育对《风吹半夏》产生了亲切感和表达的欲望。

风吹半夏  好剧推荐 和剧中角色是同龄人(2)

童骁骑(左)、陈宇宙剧照。

最大挑战是与当下年轻观众建立情感“嫁接”

在改编《风吹半夏》的过程中,傅东育遇到不少困难。《风吹半夏》改编自阿耐于2006年出版的小说《不得往生》,小说中有许多白描写法,例如人物的心理描写、商战与情感的内向表达。对此,傅东育选择用“虚”的方式表达商战,用“实”的方式表现人物情感。例如,第一集讲述了许半夏要去北边买钢,直到第八集才真正去了北边,这之中讲述了许半夏如何借钱、如何白手起家的过程。但傅东育并没有具体表现借钱利息多少、如何成功买钢等商战斡旋细节,而更多将笔墨放在许半夏人物个性,以及她与其他人物的情感变化、交流过程。

风吹半夏  好剧推荐 和剧中角色是同龄人(3)

刘威和赵丽颖继《幸福到万家》后再次合作。

此外,讲述一个距离当下二十多年之久的故事,如何与当下年轻观众建立起情感“嫁接”,这也是傅东育遇到的最大挑战。《风吹半夏》塑造的是一群改革开放浪潮下的创业商人,他们十分果敢、有劲,甚至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创业状态。他们渴望奇迹、也创造神话。在创作过程中,傅东育力求将那个年代所有的精神力量传导到每一个人物的身上,例如许半夏在和商界人物斡旋时的独立务实,在步入钢铁产业时不惧年龄小、资历浅,依然敢闯敢拼;例如许半夏、童骁骑、陈宇宙为了梦想四处奔波,面对没钱进钢、钢价大跌等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依然不放弃希望……“这些精神力量赋予人物真实感的同时,又让他们有着饱满、鲜活的状态。不管他们如何经历跌宕起伏,但在情感部分的真切度和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

风吹半夏  好剧推荐 和剧中角色是同龄人(4)

李光洁饰演的赵垒有留学背景,在剧中的气质和别人不同。

造型很多“红配绿”,1000个钢铁厂里选出拍摄地

《风吹半夏》在画面上所构建的时代真实感,也吸引了无数年轻观众。斑驳的老式楼房,复古的家居陈设,二八自行车,翻盖手机……包括许半夏、童骁骑等人的造型,红呢子大衣,波浪卷发,廓形西装,牛仔服,每一个细节都将观众拉回到90年代的中国。

《风吹半夏》另一位导演毛溦表示,拍摄时他们对每个部门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年代的还原和塑造,包括每个场景里要发生的故事,都需要极其了解和熟悉,这样道具组才知道如何陈设,摄影组才知道如何构图,演员才知道怎么去利用场景和道具进行互动。“我们现在回看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可能会用一个词去形容,就是‘半新不旧’。”毛溦举例,那时候的汽车、手机、室内装潢陈设;人的形态、发型、甚至人们之间送的礼物,都是有独特年代感的。例如,90年代对于美的追求比现在更夸张,剧中在造型上便采用了很多红配绿等突出的搭配。美术部门也参考了许多那个年代的电影和电视作品,像《过把瘾》《北京人在纽约》等,以及大量的画报、资料,按图索骥去做出视觉概念;道具组再大量去寻找那个年代、那个行业的东西。

风吹半夏  好剧推荐 和剧中角色是同龄人(5)

剧中红配绿的场景。

此外,故事里的人物也涉及不同阶层、地域、工种等,有着截然不同的设置和需要呈现的时代环境。例如剧中体现了北边相对发展缓慢的地区,也有南边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地方;有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也有相对穷困的老百姓……“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严格按照人物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出发,去还原。”

而对于钢厂的戏份,据悉,剧组曾走访中国不同地域的钢铁厂,实地选景1000余个,实景改造300余个。毛溦表示,最终剧组非常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很合适的实景:宁波钢铁厂,这个厂子就是在90年代兴起的,且剧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在江浙地区。“我们甚至还拍到了宁波钢铁老的高炉停炉的珍贵画面。像这样的场景(在今天)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另外,该剧也有不少戏份在哈尔滨取景。毛溦表示,哈尔滨保留了大量有风格的复古建筑,整个北方的建筑风格、街道、人群,甚至因为气候原因,人说话产生的哈气,都和南方是不一样的。而哈尔滨的戏份,剧组主要是进行实景改造,其中选用了像伏尔加庄园这种异国建筑感比较强烈的地方,也有铁路博物馆这种原本就很古老的建筑,“包括我们也真的找到了造船厂的家属区,作为我们剧中东北部分的钢厂宿舍,这样在环境氛围和细节上,就可以尽量真实而又具有年代感。”

毛溦回忆道,剧中所谓的“还原”,最难的还是演员怎么去精准掌握彼时人物的状态。这部剧中有许多年轻演员,并没有经历过那个历史时期,甚至还有一些95后的演员那时并未出生。他们只能靠资料、影片去调研学习。“还好我们剧中有一些年长的演员,像刘威、柯蓝、冯嘉怡,包括傅东育导演,他们对那个时期是有记忆和亲身经历的。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他们就不断去回忆、去形容和塑造当时那个时期的状态,并和年轻演员去沟通,让他们有一个非常结实的心理基础,才呈现出如今剧中这样的人物状态。”

新京报记者 张赫

编辑 佟娜

校对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