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山里到处都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太司空见惯了。
以前在山里,树根除了烧火,就没什么用了,拿来烧火的树根,还要挑好的,那种长得奇形怪状的、长得硕大无比的、长得硬如铁块的树根,自然烧火都没人要;现在树根就更没人要了,一般都是让其自然腐烂,最终归尘入土。现在烧柴的人毕竟少了,山里的树根就更多了,树林里、溪涧边、路旁,都有树根……
↑现场效果比这个好,拍照技术一般,没有办法
看到树根,我会自然而然地走过去看一看,看是否可以拿来做根雕。
可能,这也算是“职业习惯”使然吧!
毕竟我曾在年轻的时候做过根雕,并且是像模像样地做。尽管那个时候,我没能把根雕做得怎么样,只是疯狂地到处找树根、挖树根,做了一大堆的根雕摆放在家里;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我当年找的那些树根,还堆在老家的角落里,回来的时候,我会去看看,它们依然完好。
因为这段经历,现在我不管到哪里,看到树根就会不自觉地,走过去看看,这都成为了一种习惯。
↑挖着挖着,味道有点出来了
那天我们去山上找特大的竹子,准备雕副对联挂一挂,在山路边看到了一个颇具品相的树根,准备什么时候挖回去。在山上转了一圈,我们没找到大竹子,就准备把这个树根挖回家……
其实,这个树根前几年就被我瞄上过,只不过因为那个时候经过现场勘察,发现不是那么容易挖,就暂时放弃了。还有,是想让树根先留在山上,借大自然的力量再深入腐蚀——让大自然继续“创作”一个可能更奇妙的根雕,或者说让大自然“创作”出一个更奇特的根胚。
用我们老家的话,就是——“这个柴根很有胚”。
“很有胚”的树根,才能做出一个造型奇特的根雕作品。
↑弟弟担心我一个人挖不倒,送工具来就留下来帮忙了
从艺术的审美角度来说,真正的好根雕,功在自然,而非人工,人工只是发现自然之美、对树根稍作修饰、让树根更久的保存下来。
做根雕,还不如说是“发现根雕”来的更准确。
树根在土里,要经历自然腐烂的过程,木质不好的树根,慢慢就彻底腐烂掉了;只有木质比较好的树根,才能“扛得住”时间的考验;树根在室外,除了自然的腐烂,还要经历虫咬、兽侵、水冲等外力的作用,到一定的时候,如果根还在,那一般就是奇根了。
↑挖树根是个体力活,要慢慢来
真正说起来,根雕作品最伟大的创作者本来就是大自然,人工只是稍作修饰而已。那种大雕特雕的根雕,其实已经违背根雕美学;往深里说,过分雕琢,就不是根雕了。
好的根雕,还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说根雕像什么,其实从美学的角度,已经略逊一筹了。最高妙的根雕应该是——既像什么,又不像什么,介于似于不似之间,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见层面,展开无限的想象……
如果再强调一下,那就是——根雕的灵魂在根,手段在雕,手段太过了,就有可能把灵魂弄没了;根雕的创作,九分靠天然,人工只用一分就足够了,人工雕饰过多,匠气就会废了天然的韵致、伤到天地的造化。
↑树根终于挖倒了,发现当中有一个相通的大洞
毫无疑问,这个树根自然是“很有胚”,不然我们就不会动心又动手了。这个树根最有胚的地方,就是顶上有一个像天眼一样的圈圈。这样一个连树杆带根的造型矗立在山间,顶上还像有一只犀利的眼睛,盯着长空,好像在仰望什么、观察什么、等候什么……被我这样曾经做过根雕的人看到,肯定不能放过。
这是一个板栗树的根,耐烂。
算起来,这棵板栗树死掉起码有二十几年了,树杆的存在部分,还有一人高左右,只是烂了大部分,树心都烂掉了,剩下一层树壳;那个天眼一样的圈圈,就是烂剩下来的树杈根部外壳……
板栗树木质很硬,先从心开始烂。
跟人一样,变坏的话,也是从心开始变。
↑捅一捅,把树根的泥土弄掉
看到一个“好”的树根,我们的心也开始“坏”了,至少是贪心——要把树根挖回家。当然,我们所认为的“好”在村民看起来就是傻,很多时候村民都会对我们不可理喻地说:“哎呀!弄这么一个烂树根干什么呀!”
像这个树根,在山上烂这么久了,根本就没人要,虽然板栗根还可以烂上很久,但是终究会烂成泥,最终归于无。
而我们觉得可惜,挖回家,捣鼓捣鼓,算不定还能成为一个作品。
所以,废品,看在谁的眼里。
做根雕,就是变废为宝。
至于在做的过程中,把树根做废了,那也说不上什么闪失,最多是家里多了一堆柴火而已。
↑抬回家了,另一头垫一个树根,样子还不错
这么一个造型奇特的树根,弟弟也鼓动我挖回家。我在山上挖,他回家拿挖树根的工具。我在山上挖了很久。做根雕的树根,要仔细挖,根系最好保证完整,这样在“相根”的时候,创作机会才会更大。
等弟弟把撬棍等拿来的时候,我已经把树根四面的泥土都挖空了,根系分布也基本可以看清楚了,接下来只要根系斩断,应该就可以撬起来了……
这毕竟是大树的根,我们撬了蛮久,摇摇晃晃地还是没有弄倒。
在扳倒树根的过程中,因为惯性过大,那个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圈圈,居然断了……
我们心中的构想,也因为这个圈圈断了,瞬间坍塌了。
反正,把这个树根立起来,做个奇特的根雕造型,是不成了。
↑换一个角度看看
没有关系,一个想法不成了,还有另一个想法。
再说了,根雕做不了,还可以当柴火烧。
我们在遗憾中,继续挖树根……
放倒树根,推着它滚下山,就到水泥路了。在平坦的路上,我们一边休息、一边开始“相根”,看着看着,发现这个树根还是有点用。经过我们的再三论证,还是决定把这个树根做成一张茶桌……
↑这个树洞还很深
用铁链绑着树根,我和弟弟抬着回家。
把树根抬回家,放下了一看,还不错,在另一头垫一个树根,基本一张茶桌的造型出来了。接下来,是做桌面、污垢处理、防腐等具体的工作了……
在斧头、句子、凿子、钢丝刷等工具的轮番作业下,树根慢慢地就往茶桌变了,其实这是很有意思的过程,有乐趣,也有成就感。
昨天因为天空开始了春雨绵绵的作业,我们才暂停做根雕的工作,不然有可能已经在新做的茶桌上,美美地喝上茶了……
↑这就掉下来的那个树圈圈
虽然一个根雕作品是做不成了,但是做一张根雕茶桌也不错,至少还有一个用品。从“作品”到“用品”算是我们把树根做废了,也就是说“变废为宝”没有成功,到最后可能会做一个器出来。
子曰:“君子不器。”
反正我还不是君子,最多是往君子的方向努力前进,就已经不错了,那就“器”一下吧!
再说孔老师说的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君子虽然不器,但是君子需要用器。
《易·系辞》:“形乃谓之器。”
像我这样,看到一个树根都要动之又动,就先做个东西,喝喝茶,慢慢修吧!
现在我主要是考虑形而下的事情为主,偶然也想一下形而上就算是思想上的进步了。吃饭,睡觉,做根雕,都很形而下。
我只能保证——把树根做坏了,忍住不哭。
↑开始木工活了
↑天眼一样的树圈圈
↑边想边做
↑这个角度更好看
↑劈柴中
↑桌面有点出来了
↑家门口的天然工场
↑这样桌面看得清楚一点
↑摆拍一个
↑换个角度看云雾萦绕
↑想想看怎么做更好
↑劳动者的背影
↑深思中
,